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带一路”的六条经济走廊

http://www.CRNTT.com   2015-06-04 07:27:19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在“五通”规划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先导,是决定经济走廊建设前景的物质基础,对经济、贸易、金融和社会交流和合作具有偏好引导效应。没有便捷、高效、畅通、富有竞争力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走廊无从谈起。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上,基础设施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拉动效应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近代以来欧洲打破关卡林立的壁垒,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展开。美国太平洋铁路的贯通,对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更是与基础设施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开发基础设施以服务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有丰富的经验。尽管基础设施建设看上去投资大、回收慢、风险高,但它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已经远远超过了基础设施投资收益本身,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为什么在巴基斯坦投入460亿美元的巨资,甚至认为这是“烧钱”,此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就在于仅仅盯着项目本身,没有看到基础设施投资所带来的其他溢出收益,更没有看到这对于推动经济走廊建设所有具有的战略价值。因此,尽管从近期来看,投资建设中老铁路、中巴铁路等重大项目是一种赔钱的买卖,但其所有具有的长远经济社会收益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对六条经济走廊的投资,也可以视作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只要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振兴,中国也会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战略思路。

  当然,如何平衡投资风险和收益,需要多元化投资主体做出合理评估,也不可承担过多过高的风险,战略投资不等于蛮干,要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虚心听取各种不同声音,积极稳妥地推进涵盖海运水运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网、通信光缆网、信息高速公路网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其中,政府可以发挥示范、引导和服务作用,通过设立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和开展政策沟通,为塑造投资预期和稳定投资信心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是体制机制互联互通。

  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互通,六条经济走廊建设也需要推动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障碍,在权力结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上推动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以深层的体制机制改革来释放互联互通的红利。如果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经济走廊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硬件的话,体制机制互联互通则是经济走廊建设的规则载体和软件,在推进六条经济走廊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实现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没有配置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可能带来的是更大的麻烦。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为例,以往受帕米尔高原的天然屏障阻挡,加之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各种境外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等“三股势力“也受制于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影响,在威胁我国国家安全上也难有大的作为。一旦基础设施实现了互联互通,很有可能激活这些组织和势力,从而对国家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对油气管道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在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必须一并考虑加强社会治理和改革与经济走廊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提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治理能力。

  推动体制机制互联互通是一个涵盖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地方、国家和地区等层次同时展开,相互呼应,形成立体化的互动沟通格局,共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比如要深入探讨在港口、电力、通信、油气管道、铁路货运、物流园区、陆港和临港产业、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度互动,建立一个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建立沿线大通关机制,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推动口岸操作、国际通关、换装和多式联运的有机衔接,形成统一的运输规则;加快构建亚欧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链接区域增长极,发展“互联网+”经济,打造“数字亚欧”;密切各利益攸关方合作,妥善解决可能涉及投资的相关问题,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关立法,致力于构建综合高效、安全经济、环保且可持续的多式联运体系。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区域安全治理,捍卫基础设施安全,为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安全的地区环境和国际环境。

  三是人脉网络互联互通。

  无论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是体制机制的互联互通,最终都有赖于是否建立起互联互通的人脉网络,关键是要广泛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脉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它不仅可以创造出各种合作机会,也会在快速变动的经济资源和要素配置中起到稳定预期的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脉网络上更多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展开,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中国大学的合作项目、中国地方的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等,都明显呈现出以发达国家重心,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人脉网络十分薄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人脉十分不熟悉,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

  打通六条经济走廊的人脉网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核心是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角度来说,实现经济走廊人脉网络互联互通不能搞“拉郎配”,还是着眼于培植市场体系,活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重视挖掘六条经济走廊的市场特色和卖点,以市场优势凝聚人气,塑造网络。中国在规划和推动经济走廊,首要的是搭建交流的平台,以结交朋友为目标,在增进互信和友谊中发现商业机会。同时,由于六条经济走廊都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受制于艰险的地缘环境、族群环境、宗教环境等因素影响,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的平台由政府搭建,而各种经济合作项目更多要尊重市场规律,逐步积累人脉资源,沉淀社会资本,将经济走廊建设纳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互联互通重在打通四大门户

  文章提出,作为一个天然的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在推动六条经济走廊建设方面要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引领经济走廊的发展。同时,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过于庞大,既不可能四面出击,全面开花,也不可能集中资源,打通一路,两种做法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利于经济走廊的建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可行性的办法是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区域,确立中国某一特定经济区域为引领某一经济走廊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打开通往不同方向经济走廊的门户,实现中国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与沿线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具体来说,推动六条经济走廊互联互通,需要打开四大门户。

  一是东北门户。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中国东北方向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通道,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环渤海经济圈和蒙古、俄罗斯远东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联互通。要想建成这一经济走廊,除了要求中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融合外,更重要的是打开中国向北开放的门户。打开门户需要充分发挥沿线中心城市和支点城市的引领作用,要重视发挥好哈尔滨、呼和浩特两个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推动哈尔滨与长春、沈阳、大连的东北经济带开发,推动呼和浩特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整合以及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合,建设从旅顺到蓬莱的跨海隧道,打通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增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东北城市群与沿边支点城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满洲里与俄罗斯赤塔、黑河与俄罗斯布拉迪我申斯克、绥芬河与海参崴一线、二连浩特与乌兰巴托的一体化等,增强经济联动能力。

  二是西北门户。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在中国境内的新疆实现了“三廊合一”,并沿铁路线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相联系。实现这一经济走廊联通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新疆中心城市乌鲁木齐的引领作用和边境城市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的支点作用。要从经济走廊西北门户建设的角度,集中把新疆建设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同时,考虑到中亚地区的实际情况,要重点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自由贸易区,吸引中亚、西亚国家确立东向发展的战略,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城市伙伴关系和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共同推动中国-中亚地区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

  三是西南门户。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涉及到中国云南地区,要提升云南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的西南门户地位,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西南开放”成为云南省的发展战略,云南提出并推进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确立了面向印度洋开放的战略,即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辐射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这些区域涵盖55个国家,总人口28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云南连接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能源、信息通道构成的“立体大通道”已初具雏形。今后,加快建设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构筑陆上大通道。但是,受实力限制,仅仅依靠云南一省之力恐势单力孤,需要在西南汇聚云贵川渝三省一市之力,打造一个更大的区域发展引擎,并与珠三角经济圈积极对接,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是东南门户。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涉及广东、广西和云南等若干省区,但由于云南受地理条件限制,且主要精力集中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上,故而应该支持广西建设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东南门户。一方面,广西要推动加入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加强与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的协调合作,增强自身带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广西各城市比如南京、钦州、防城港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沿线国家城市的合作网络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总之,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建设六条经济走廊将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工程。在推进六条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人脉网络之间的整合,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走廊建设的信心,引导各方面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稳健预期。其中,中国应该积极行动,调兵遣将,落实责任,将建设经济走廊的责任落实到各个省区和地区平台,通过实现在国内与三大经济圈对接,在国外与沿线国家城市和产业园区对接的“双重对接”,循序渐进地推进经济走廊建设,为打通“一带一路”提供物质基础、体制依托和社会资本。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