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张峻豪:公民社会的力量一同影响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5-08-23 00:11:00  


  中评社香港8月23日电(记者 杨犇尧)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张峻豪日前在第十二届在两岸关系研讨会上表示,两岸关系并非仅是政治关系。公民社会的力量,交流成果的发酵,都会反应在政治面,进而,上、下层级将一同思考、一同影响两岸关系之未来。

  张峻豪说,近年台湾内部发生多次公民运动,公民社会的自主能量不断加强,政党已然从过去型塑民意的立场,逐渐在诸多议题上转向为依附民意、顺应民意之角色,这使得政党领袖也难只由政党立场或个人角色来思考两岸关系。

  张峻豪表示,2008年后,随着两岸交流的制度红利持续增加,在基层已然创造由下而上思考两岸关系之思维,民进党人士无法再像过去执政时期采取被动消极立场处理两岸问题,即是体认两岸交流所创造台湾社会质变所带来的影响。不过,相对而言,在两岸开放的制度红利当中,若未能同时造成本土意识式微,或使选民对中国大陆危机意识降低,甚而产生两岸文化认同之提升,则也将同时成为蔡英文调整两岸主张,或者选择消极以对的来源。事实上,在太阳花学运以及九合一地方选举后,台湾社会当前似乎是偏向这样的气氛,故在后续选战过程,大陆方面给予的制度红利如果不能深化为“制度互信”,并进一步带来“政党互信”,则民进党的不作为,将是稳固深绿选民、开拓中间选民的最佳选择。基此,在当两岸矛盾未解下,面对2016年大选,若大陆方面表态收回制度红利,甚至主张推出报复性机制,都将影响民进党淡化两岸论述,且在选后更展现消极的助力。

  张峻豪说,民进党所谓的弹性政策,看似充满选举考虑,却仍有其正面发展之可能。他认为,事实上,在两岸议题高度影响的选战中,民进党必然也清楚认知到,相较于国民党说不清两岸立场而失去选票,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多推进一小步就可能带来选票成长。承此观点,当两岸气氛改善,社会激化力量下降,民进党自然会有弹性转向深化民共交流的可能。事实上,对两岸三党来说,民、共乃距离最远的两个政党,因此,理论上民、共往来不但能促使两岸政策趋向务实,民进党对两岸政策之开放,更将有机会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互信元素, 进而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和谐。目前,蔡英文具体表示“两岸以专业导向的交流活动增加瞭解,才能打开两岸交流的局限性”,可理解民进党两岸议题主张仍具有“转向作为”的可能。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