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如何建构认同?黄清贤:诉诸两岸共同幸福

http://www.CRNTT.com   2017-10-01 00:07:07  


黄清贤以“台湾人民的两岸认同趋势分析”为题主讲。(中评社 张嘉文摄)
 
  这种动员是辩证式的建构,也就是透过民主选举,建构本土意识的凝聚力;经由本土意识的诉求,深化民主制度的正当性。纵使2008年在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关系多所改善,但在两岸主权、治权冲突的氛围中,只能形成“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不统、不独、不武”的主张。在“九二共识”搁置主权争议的权宜下,推动二个实质治权之间的协商,两岸政治认同疏离难以改善。

  黄清贤说,加上面临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九合一大选结果等不利两岸关系的阴影,以及2016年政党轮替,既有的两岸互动政治基础被冲击,两岸政治认同疏离的矛盾堪虑。不过,物极必反。根据民调,2014年后“既认同是中国人、也认同是台湾人”的比例增加,与“认同是台湾人”的差距缩小,重新建构两岸正面认同的契机出现。

  至于如何重新建构认同?黄清贤提到,为了解决两岸交流愈密切,认同却愈疏离的矛盾,不让这种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诉诸两岸人民共同幸福的途径可以应用,重新建构两岸认同的凝聚力,营造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两岸可以透过开放交流以来,陆续建立的持续性的人际网络。

  他表示,基于两岸大多数人民同文同种的本质性认同优势,虽然官方沟通中断,但仍可在民间互动的环境下,强化彼此信任的互惠性合作,重新型塑出两岸的建构性认同。具体而言,例如继续积极安排民间团体到大陆交流参访,对于在大陆的台湾人民提供交通出行、教育科研、就业创业的更多便利协助台商转型升级、投入互联网电商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设台商银行融资管道等。

  至于所谓的“一代一线”,包括年轻一代、基层一线的民众,黄清贤认为,可以透过契约采购、网路平台等方式,让性能好但价格较先进国家便宜的零组件、品质好且大众接受度高的农工产品、自造者或谓创客(Maker)的创意产品等,都有机会进入大陆市场,在两岸交流中获利,发挥互惠信任力量,建构两岸正向认同。

  黄清贤强调,只要继续把握民间交流增进互惠信任的原则,则重新建构两岸正面认同的未来仍是乐观,两岸人民共创幸福的目标将会水到渠成。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