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台民意结构性变化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9-10-12 00:03:41  


 
  三、政治激情消退及执政绩效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台湾社会出现的民意变化是民进党两年来执政绩效不佳的直接反映。2016年民进党重新取得执政权,却也立即背上了“执政包袱”。对于台湾任何一个政党来说,在台上时都有“执政包袱”的问题存在,目前来看似乎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完全摆脱这种执政的困境。但较之国民党执政的八年,民进党上台以来,经济发展未见起色,治理“新政”引发新的社会对立冲突。政治绩效不彰引发台湾社会对政治发展的反思,进而引起了民意的结构性变化,执政绩效在民意评价系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岛内这种民意变化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台湾民众的政治激情逐渐消退。纵观台湾政治变迁的历史可以看出,晚近以来的台湾政治结构变迁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政治激情释放过程。民进党通过议题营造的方式,不断激起台湾民间政治参与的热度,并藉此营造舆论环境,形成对竞争者的强大压力。政治激情泛滥往往是政治动员过度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清晰的“群我边界”和对抗式的动员模式,以及较高的政党支持度与忠诚度。在经历了长期的“民主化”实践以后,台式民主的缺陷更加充分暴露出来,民间社会开始对这些制度进行较为系统的反思,原先带有理想主义的政治热情也随之消散,相应地,政党支持度也会逐渐降低,而中间选民的数量则会逐步增加。

  政治一旦离开了选举的政治剧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治理问题,也就是政治目标与政治理念的兑现过程。民进党上台之后,不去考虑消弭台湾社会的裂痕,反而在一系列问题上不断制造矛盾与冲突,在诸如“年金改革”、“同性婚姻”、“劳工立法”等问题上屡屡凸槌,台湾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反弹也逐步加强。不管民进党的出发点如何,执政乱象非常现实地影响到了民众的生活,因此而引发的失望情绪也会逐步发酵。当然,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民进党的动员策略是相关的,民进党在进行政治动员中通过抹黑对手以及诉诸“转型正义”之名,给民众画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大饼,提高了台湾社会的期望值,却没有办法完全兑现,最后只能接受民粹的反噬。

  岛内民意逐步增加对执政绩效的重视意义重大。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认知的变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民进党重新上台以后,岛内民意出现了明显的“统升独降”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民进党第一次上台时就出现过类似现象,这反映出台湾民间社会对于执政当局政治立场的担忧,以及进行制衡的心态。同时,在经历了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台独”冲撞以及蔡英文上台之后破坏两岸关系政治基础造成的台海动荡,台湾民间社会对于“台独”之不可能实现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知。这也说明,“台独”势力虽然极力要胁持台湾人民走向“台独”的道路,却低估了台湾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辨识能力以及抵制力度。

  大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进步与成就,对台湾民意变化也起到了推动与催化作用。国台办推出的31条对台政策调整措施,旨在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加强了推动两岸融合的力度,从制度上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大陆持续的拉力之下,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及大陆的认知向良性变化的速度加快。31条措施颁布后台湾民众赴大陆工作意愿增加就是较为典型的表现。同时,各地方根据自己的特点相继出台了便利台胞在大陆学习生活的措施,推动两岸民众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大陆发展及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坚持给台湾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台湾民意变化的影响也是直接和长期的。因而可以判断,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未来随着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执政绩效在民意评价系统中的权重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