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变动中的中欧关系及走势

http://www.CRNTT.com   2021-06-06 00:02:15  


 
  简而言之,欧盟本身是一个复杂力量的集合体,它通过成员间协商,以制度建设为途径规范和整合各方利益、观念意识、行动能力。在这个“仍在路上”的建构过程中,各方之间的差异性带来多重政治博弈,只有用超级繁复的游戏规则来体现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这也造成欧盟权威性、生命力存乎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当中。面对当前中欧关系出现的复杂、多变现象,我们必须“由表及里”地看待事态发生的机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欧盟的特性,以超常的耐心和高超的能力去作出回应。

  第一,要冷静地对待欧盟关于中国的新定位。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咨文,称中国为“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这一表态反映了欧盟对华认知的重要转变。客观而言,中国的整体实力持续走强,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新产业革命的主要推手,在某些应用技术、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位势发生显着变化,已经形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错肩领跑”的身姿。⑤欧方这样贴标签,是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中国的强者地位,我们既不必“心惊肉跳”,也不必“沾沾自喜”。欧方抛出的三顶帽子虽有“过誉”之嫌,却有提示我们及时调整和适应与其相处“新常态”的好处。为了与我展开全面竞争,欧方会加快提升其市场体系、法律体系、安全体系的一体化程度,同样在“堵漏洞”“补短板”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多边、双边和全球层面对华“定规矩”“讲原则”。当然,欧方提出“谈判伙伴”这一定位也明确规定了与我博弈的限度,是通过谈判来达到“斗而不破”的结果,只不过经验老道的欧洲人更为难缠。

  第二,要冷静地看待欧盟的“两面三刀”。以上谈及欧盟内部利益竞争原理及其对外交影响,无一不会体现在其对华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成绩斐然,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希腊)比利埃夫斯港等一批基础设施旗舰项目为该地区发展助力引航。⑥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开行超万列,抵达欧洲21个国家、92个城市,运送货物90余万标箱,同比增加54%,为稳定中欧之间供应链和双方货物贸易逆势上扬发挥了关键作用。⑦尽管这些互利共赢的结果对改善相关国家发展水平和抗疫斗争作出显着贡献,但欧盟却并不领情,反而多次质疑中国的合作动机,并加大干预力度,用各种藉口加以排拒。有些参与“17+1”合作的国家还搞“两面下注”,分别向中方和欧盟增加诉求,甚至藉机向无关的第三方献出“投名状”。⑧对此,我们要理性看待和适应。欧盟本身及其他合作网络实属利益交换平台,各方经常性打破平衡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实惠,这既是欧洲发展现实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对欧合作深入发展和变化的必然产物。只有对此保持宽谅之心,才能摆脱暂时的困难和干扰,在对欧合作问题上保持定力和韧性。

  第三,要妥善处理“和”与“斗”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和”的方面说得多了,再谈“斗”就显得有些扎眼。其实,没有矛盾,任何事物就会停止运动,有矛盾就有斗争,这是不依人们良好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或消失过,只不过现在双方摆在台面上的“斗”多起来。问题在于中欧之间的斗争究竟属于怎样性质?斗争的目的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中欧之间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安全冲突,相反还具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维护联合国等现存多边国际秩序等共同目标,需要彼此藉重,遥相呼应。中国始终坚持“支持一个团结、联合和稳定的欧洲”立场,欧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也是与中方认知、立场交集最多的一家。近来中欧之争一面有所显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欧洲人对华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表示要“告别幼稚”,还错误地转向对华政治围攻,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采取的反制措施不仅展示鲜明的立场和斗争决心,同时也是为维护中欧关系大局而“纠偏”的正常举动。中欧关系的内涵很丰富,共生利益强大,意识形态和制度差异不应也不会成为双方互动的主流,而“以斗求和”将是二者最终的理性选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