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大咖讲书:王春新论香港新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21-07-14 00:08:01  


中评社香港总部:大咖讲书活动现场(中评社 沈而忱摄)
 

  香港问题的症结所在——“超级滞胀”

  这本书是我来香港25年后出版,将我过去在政府工作期间的想法做了一个归纳总结和思考,出版一个月后就售空。总的来讲,这不仅是一本经济、金融方面的书籍,其中还包括了香港社会民生、政治管治等方面的问题,是对香港过去整体发展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在该书的导言部分,我将过去香港发生的很多问题归纳总结出来,将其称为“超级滞胀”。滞胀本身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实际上香港又将它放大为社会民生问题,因此我提出一个命题——香港是不是真的衰落了?回归初期,香港的地位非常高,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GDP占到内地的30%左右。但经过多年后,大家都在想香港是不是已经衰落了?

  我认为,衰落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比如书中提到过去30年,香港本地经济增长不到4%,每隔10年它的经济增长率是在不断下滑的。过去五年,香港经济增长只有0.2%左右,而内地是5.8%,台湾是2.8%,韩国是2%,新加坡是1%。二是表现在社会层面,例如居住条件的不断恶化,贫富差距更加悬殊,收入增长缓慢,退保严重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最典型的滞胀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开始后来影响到全球,特别是西方国家七国(G7)。从本质上看,滞胀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从产业资本主义转向金融资本主义过程中的制度失衡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有些人认为是实行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造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滞胀没有那么严重,到八十年代才开始,而且与欧美国家不同。欧美国家的滞胀主要是由超发货币引起,香港则是放任炒楼导致楼价急剧上涨引起。此外,欧美国家的滞胀主要局限在一些经济领域,而香港不单是经济领域,还扩大到了社会领域,比如房屋问题、土地问题。在经济领域,我们看到香港这么多年以来,人均GDP其实是不断增加的,但这里面虚拟泡沫的部分很多。例如1988年香港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1993年就增加到2万美元,但这五年当中的70%是通胀带来的,而不是实际生产的。后来从1994年到2007年,十四年的时间香港人均GDP再增加到3万美元,其中超过一半也是由通胀带来的。这个通胀不是我们平常讲的CPI(消费物价指数),而是整个经济的通胀,是一个广义的通胀。

  民生领域,一方面是楼价涨到极点。从1985年到2020年,香港楼价上涨21.2倍,但人均GDP增加了6.5倍,就是说我们的收入远远赶不上私人住宅楼价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香港的居住条件是“滞”到极致。八十年代不需要大学毕业的银行员工,就可以用工资在北角购买一套1000尺的房子,而现在大学毕业的三个大学生都买不起。这不是一个机构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收入增长很慢,但是通胀很高,人均居住水平不断下降。那么,一方面楼价大涨,一方面居住水平下降,这就是房地产领域的滞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