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政治对立及消除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2-03 00:09:20  


 
  《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早日结束两岸同胞之间音讯不通、往来断绝的局面,实现自由往来。横亘在台湾海峡的人为藩篱终于被打破,两岸人民往来由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开始,由少到多,由单向到双向,逐渐发展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各界大交流格局。《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湾和大陆在经济上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希望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进行经济交流。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领域逐步拓展,规模持续扩大,层次日益提高,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后来,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于戒严时代结束前率先在台北宣布成立。并分别于1988年4月、1990年10月、1991年8月和10月通过了《四一七主权独立决议文》、《一00七台湾主权决议文》、“台湾宪法草案”和“台独党纲”,逐步由以国民党为对手的在野“反对党”蜕变成“台独党”,大肆从事“台独”分裂活动。李登辉于1988年至2000年间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及国民党主席,在其任内推行“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和“冻省”等一系列“宪政改革”,使得“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国土、国号、国民的范围等与国家认同有关的问题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并鼓吹“台独”,修改“台独”课纲,提出“两国论”,使统“独”对抗迅速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岸关系恶化。在2000年3月台湾“大选”中,由于国民党内部分裂,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选票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从而使民进党从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此后8年,陈水扁当局搞“烽火外交”、修改“台独”课纲、“去中国化”等一系列“台独”活动,推动“台独”活动升级,谋求“法理台独”。2008年,马英九代表国民党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由于马英九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从事“台独”,但却放任“台独”行径,不追求“统一”,同时反对“统一”言行,例如,马英九对“台独”不仅没有进行拨乱反正,而且基本延续了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去中国化”与“台独”课纲,由此造成了台湾年轻一代“史观”扭曲及对于“中国认同”的流失。马英九当局在反“台独”上采取消极不作为的态度,给予了岛内“台独”势力积极作为的空间。2016年,蔡英文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采取以坚持“维持现状”掩盖其不承认“九二共识”、推行柔性“台独”政策、倚美联日对抗大陆、推行“新南向”以减少对大陆的依赖等一系列策略从事“台独”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造成重大影响。综上所述,统“独”对抗已成为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

  (二)两岸综合实力对比消长变化中,大陆已占有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

  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日益悬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李登辉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台湾GDP一度达大陆GDP的41%,两岸经济实力最为接近;但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效果日益显现,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之势渐显,差距逐渐拉大。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员陈水扁执政8年,台湾与大陆经济实力对比呈现断崖式下跌,到陈水扁下台时的2008年,台湾GDP仅相当于大陆的9.1%,由于两岸经济实力极为悬殊,加上大陆军事实力加速发展,因此,民进党虽然主张“台独”,却不敢推进法理“台独”,陈水扁也祇能哀叹“‘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2008年,马英九代表国民党在台湾执政,两岸实力对比继续向大陆倾斜,到2014年,台湾的GDP已经不到大陆的5%。2020年,台湾GDP折合人民币大约4.6万亿,大陆GDP总量为101.6万亿,台湾的GDP占大陆的4.51%。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