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意义

http://www.CRNTT.com   2023-06-11 00:02:41  


 
  至于政体的部分,两岸有完全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凸显了两岸之间存在的政治分歧。自从1971年10月联合国通过决议驱逐了当时国民党当局(蒋介石集团),从法理和现实的角度都清晰地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唯一合法代表。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是迟到的正义,比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到了22年。早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经决定了1911年成立的“民国政府”被推翻的事实。要让一个已经被推翻的政体再回到政治现实中是不现实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被推翻的民国当局带着残兵剩将退守到台湾岛,不愿意接受政治上失败,在美国冷战对抗的需求下,口口声声要重新反攻大陆。由此出现了两岸的政体之争。在1979年之前,两岸之间的冲突尖锐对立,彼此除了依靠武力对抗之外没有其他选择。1979年大陆开始推动改革开放的政策,希望两岸能够务实地和平解决彼此的政治分歧,最终实现国家统一。这也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背景。要和平谈判解决两岸问题,就必须要面对尚未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理的台湾岛上的行政管理部门。“九二共识”并不意味着中国大陆接受了台湾岛上的行政管理政体,而是两岸在“国体”上相互确认的共识,而非是政体上的相互承认。岛内的一些学者把“九二共识”称之为“一中各表”,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解释,是在把国体概念同政体概念混为一谈。

  2000年和2016年,台湾岛上的政治生态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主张“台独”分裂行为的民进党掌握了政权,由于他们的“台独”主张,挑衅到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主权,使得两岸两会无法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九二共识”与民进党掌权的两岸关系

  “九二共识”形成之后,一方面制约了岛内“台独”分裂分子企图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主权中分裂出去的可能,同时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交流环境。名符其实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

  在陈水扁时期,他刚刚上台之后就公开宣布要坚持“四不一没有”的政策⑧安排,可是在他的8年任期中,他并没有做到许下的政治承诺。2002年8月陈水扁在“世台会”上公开抛出两岸是“一边一国”的主张,声称两岸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是他在仿效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想用“两国论”的方式推“台独”政策。在陈水扁的第二任期,2006年2月27日在其主持台“国安会议”后作出决定,宣布终止运作“国家统一委员会”,不再编列预算,原工作人员归建;同时宣布“国家统一纲领”也终止适用。2007年9月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他还抛出了“入联公投”案,结果被台湾选民所否决。

  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在2008年5月22日马上就明确指示海基会致电海协会,表明接受“九二共识”的认识,愿意就两岸的事务性问题进行协商。由此,海协会和海基会之间的事务性会谈开始重启,两岸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开启了两岸大三通,实现两岸民众的大交流。在马英九任期的八年中,两岸通过两会的交流与合作,签订了23项涉及两岸关系方方面面的事务性协议,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了重要铺垫。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实现了在1949年之后首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晤,再次确认“九二共识”存在的重要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