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公民社会,始于足下

http://www.CRNTT.com   2009-02-11 11:28:21  


 
  公民社会,争出来!

  公民社会离不开作为其分子的拥有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而公民是不可能从论文中衍生出来的。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不间断的公民教育努力,这是前段时间知名学者萧瀚先生在与笔者的一次飞信对谈中一直在表达的观点。萧瀚先生一直致力于(或者说关注)公民教育的进程,记得几年前有感于钟南山院士因其电脑被抢而说的那些昏话,发出“公民教育要从名人抓起”的呼吁。还有萧瀚先生给学生学期末的最后一课: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的演讲中,其实也都指向一个主题,那就是公民教育。萧瀚先生始终认为,走向公民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由百姓到公民的过渡,需要“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站满了公民”。

  如果非要坐实“2008是公民社会元年”这个当代人的自我定位,单靠学院里的论文专著“证”不出来,寄希望于某些突发事件更是“震”不出来,一个被概念和定义包围了的公民社会唯一可以依靠的是每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点滴行动与争取:公民社会是争出来的!在通往公民社会的道路上,必须有一批具有公民风范的实践者。无论是醉心于公民教育的李慎之,还是用行动践行公民理念的茅于轼,都是当之无愧的公民典范。谈到李慎之,有不少人都会提到李慎之先生的公民教育情怀,公民教育一直是李慎之先生难以释怀的一个心结,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公民教员,编一套公民课本,在其逝后有不少人更是撰文回忆公民教员李慎之与蜀光中学,表示“纪念李慎之先生的最好方式是为公民教育尽一份力”。

  而2009年1月14日,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将迎来八十岁的生日。此前,数位青年学人发起了“为庆贺茅于轼先生八十岁生日征文”活动,他们认为,“茅于轼先生的思想、人格与行动,在这个由封闭转向开明的时代,具有非凡的示范意义,他为推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所做的努力,应该得到最高的尊敬”。倡议得到了众多学者、学子和社会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从亲身经历出发,从不同角度撰文描述了茅于轼先生的学术、工作及生活。从一个知识分子与国家的情感变迁到十五年历程,见证茅老“为穷人办事”,从绅士茅老到国宝茅于轼,人们希望道德的茅于轼和学问的茅于轼有一个淡定的幸福,更希望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他的道路不再是一条孤独大侠的道路。

  其实不但是2008年,几乎每年的年末都会伴随一股媒体的年度盘点热。而本年度的媒体盘点,似乎有些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聚焦在为公民社会做出自己贡献的公民个体与公民组织身上。《南都周刊》着力于建构“伴随中国互联网崛起的言说者群像”,评选出“网络知道分子20人”。网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既没有边际也没有中心的表达平台,没有人能一统话语江湖,论者如群莺乱飞,言说若杂花生树。这是互联网技术创造的话语春天。在众说纷纭、大浪淘沙的网络言说过程中,一批意见领袖脱颖而出,他们至今仍活跃在网络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以对公共性话题的意见表达为网络言说状态。他们是长期坚持自由言说,坚守布道法门的法学家贺卫方、坚持“对进步有利,我就必须说”的李银河、“按理说话,不管别人怎么看”的萧瀚、时刻保有公共言说冲动的王书亚、用史记体记录现实生活的餮饕、在地震救灾中有雷锋附体的感觉的牛博网和他的创办人罗永浩,以及各自领域坚持公共言说又不局限于言说的韩寒、钱烈宪、王小峰、和菜头、十年砍柴、五岳散人、连岳、安替、杨恒均等人。他们的作为让更多的人坚信网络草莽改变话语格局,坚信网络民意有着超越网络载体本身的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