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危机始于失衡 复苏则须恢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09-06-12 10:10:18  


 
  文章分析,金融体系恢复正常功能,起码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资产价格跌到底,投资者在确认到“底”之后,才敢放心买入,反弹才具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干预资产价格的调整,只能增加市场对是否到底的疑虑,于信心的恢复没有任何帮助。

  第二,金融机构充分暴露其不良资产,幷准备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和清理坏账,修复资产负债表。

  第三,发达经济尤其是美国,家庭储蓄率从危机前的近乎为零,回复到历史正常水平。在抛弃了借钱消费的生活方式后,一定的储蓄是消费复苏的必要前提。

  从这三个条件来看,发达经济体虽仍有下调的空间,但距底部已经不太远了。

  例如,美国房价从危机前的峰值下跌了20%左右,以负担能力即房价收入比衡量,还要再跌10%到20%,房价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才能从目前的4回到历史平均的3.5。

  关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美联储经过“压力测试”,基本上摸清了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缺口,但资本金的补充需要时间,银行与资本市场恢复正常融资功能则会更迟一些。 

  最后,家庭储蓄率虽已从零反弹至4%,但要达到7%、8%的历史平均水平仍需时日,而且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经验证明,金融危机后,经过四个到八个季度,家庭储蓄率及私人消费方可稳定下来。

  文章认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幷不意味着危机结束,而仅仅是从金融领域转向实体经济。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基本过去,世界将面对常规但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目前对复苏构成最大威胁的,是不断攀升的失业率——美国失业率已达9%,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将上升到两位数。随着失业增加,占美国经济70%的私人消费必然会下降,而私人消费萎缩又会迫使企业削减产量和雇员。如果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能走出萧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外需就无法恢复。

  文章指出,与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相反,中国经济所必需的调整是去除包括产能在内的过剩库存。若不减少投资,就不能增加用于消费的资源;若不降低库存水平和消化过剩产能,就不会有新的投资高峰。因此,调整的当务之急是纠正结构的失衡,而不是盲目地拉动内需,更不是通过刺激投资,来弥补外部需求的不足。

  今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回暖,主要原因是库存调整告一段落,其次是国有部门的投资激增,以及配合投资的天量银行信贷投放。

  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回暖是暂时的,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复苏。虽然经过去年四季度的剧烈下调,库存周期有可能已进入了上行阶段,但另一个更大的周期——投资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当外部需求的大潮退去时,国内过剩产能便水落石出,多年来的高投资之所以没有造成严重供给过剩,是由于海外市场吸收了国内市场容纳不下的产品。但即使西方经济复苏,外部需求也不可能回到原有的水平,因为旺盛外部需求的最重要支持——美国信贷已不可能再如往昔一般地无节制发放了。

  如何消化过剩产能?目前,我们看到的对策都是更多的投资。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可使已有过剩产能得到利用,但日后将形成更多的过剩产能。试图以新泡沫挽救旧泡沫,结果是更大的泡沫,饮鸩止渴,只能推迟但无法避免泡沫的最终破灭。

  文章最后说,危机始于失衡,复苏之道在于恢复平衡。发达经济体已大幅调整,中国经济的失衡则因刺激投资进一步恶化。率先调整者,率先复苏;拒绝调整,无异于对复苏说“不”。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