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韩寒现象 凸显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匮乏 | |
http://www.CRNTT.com 2010-02-22 10:49:43 |
在传播学上,有一个“沉默的螺旋”效应,当掌握话语权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发出某一观点,并得到了舆论的广泛认同,即使有人持不同意见,也会因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太弱小而变沉默,甚至转而支持公共知识分子们的观点。在此效应下,公共知识分子们信心会更加膨胀,敢于评论一切。 韩寒和刘谦的PK,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之下。韩寒评论魔术,确实是一个不懂魔术的“外行”评论“内行”,露出破绽在所难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公共知识分子站出来评论称,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这与世界主流的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相悖,得不到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撑,评论自然显得外行和苍白。 如果仅靠常识去批判,“韩寒”将不敌“刘谦” 过去的知识分子多是通才,可以跨越不同的领域针对社会而发言。而如今时代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异常复杂,人文的因素与技术的因素掺杂在一起,假如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仅仅凭“常识”实施批判,在公共事务上,韩寒等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民众“代言人”)很难与刘谦之类的技术专家(他们往往是体制的受益者和维护者)竞争。无所不能的知识分子,在技术专家面前评论专业问题,很容易被抓住破绽。 而现状却是,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众多敢说话的知识分子因专业知识不足,靠“常识”发表观点。 王小波曾说:“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当今世界变化之快,很多问题远远超出常识的解释半径之外。即使是常识管用的地方,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他们所拥有的常识经验也不同。谁也不可能拥有对常识的最终解释权,一切只能取决于公共领域中公众之间的理性讨论。 ★“韩寒现象”,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 韩寒等公共知识分子对一切问题发表评论,其实凸显了中国专家型知识分子普遍缺乏独立性,从而把公共知识分子推到公共事件的“发言”前台。 中国知识分子普遍丧失独立性 纵观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其共性是普遍丧失了独立性。西方在近代社会通过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强烈地发展了一种“批判的建设性”,西方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其抗议精神,即坚决跟政府保持距离,不直接合作,它的自我责任是永远的批判者。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