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江西:内讧成捷径,反腐很受伤

http://www.CRNTT.com   2010-06-04 09:03:27  


 
新闻链接:莫让内讧成为反腐的捷径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莫之许 2010年06月03日

  据报道,江西省国土系统掀起反 腐风暴,起因竟然是省国土厅长发现,有人向纪检部门提供有关他的录音材料,“意识到自己办公室被安装了窃听设备,十分愤 怒”,“向纪委反映了‘窃听门’,并提请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此前,也有若干类似案件,以致有人戏称,官场内讧乃是反腐的捷径。

  腐败的成因早已昭然若揭,不外是转型期资源仍如计划体制时代一样集中在政府手中,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又使得权力过大缺乏约束,遂 使得掌握权力的官员们纷纷落马。面对严峻的腐败形势,有关部门加大了惩治力度,以期能够加以遏止,从近年来的新闻报道来看,打击的力 度也确有加强,但是,从社会观感来看却并未呈现同样的上升,一边是官员纷纷落马被惩,一边却是百姓普遍感叹腐败日甚,其间落差甚大,而 更让人难堪的还不是腐败的蔓延,而是反腐信心的流失,内讧反腐虽是戏论,从中折射的却正是反腐的信心失落。

  防范腐败最有效的莫过于公开的舆论监督,但是,目前的舆论监督体制在制约腐败上存在相当的局限,近年来,腐败的蔓延不能说不 严重,但有多少是经由媒体揭露出来的呢?舆论监督受制于媒体的主管主办制,各媒体均要对主管部门负责,尤其在地方上,媒体只能向下监 督,而很难监督到“一把手”。即使不是“一把手”,但凡有点权力的,媒体也未必能监督到位,这是因为,媒体需要从各职能部门获得资 源,相关领导也就很容易与媒体之间形成某种利益交换关系,遇到事情打个招呼,也就过去了。此外,就算是媒体有心监督,有关 人士也可以通过“门路”寻找到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一声关照,很多时候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这种种情况下,媒体在大多数时候也就 是拍拍苍蝇,纠正一下工作作风已是上限了,普通知情人向媒体投告,多半是石沉大海。

  如果舆论监督不能发挥作用,不公开的检举又如何呢?在部分民众的想象中,纪检部门应该法力无边,最好能暗地里核实相关情况, 然后将腐败官员一鼓成擒。可惜,这种戏文里八府巡按的思路在现代社会很难实现。纪检部门不是警察机关,纪律检查更不是侦查破案,限 于人力和资源,接受检举的上级部门很难一一核实检举材料,更不用说深入下去暗地核实了,相反,检举材料被转回给被检举人的情况并不鲜 见,本文所评论的新闻中,起因也是“江西省纪委转给刘积福一封关于国土厅的举报材料”。

  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可以了解到,有不少人因为领导获得了自己向上级提供的举报材料,而惨遭打击报复。许多官员为保护自己的地 位和仕途,一直在精心编织各种保护网,努力所及,纪律检查部门或公安检察机关也难免为其所渗透,因此,将检举材料转回被检 举人,除了上面所说的资源限制,也有人情回护甚或腐败请托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知情人越来越难以鼓起勇气向上检举。

  普 通知情人不敢的,“不普通”的知情人却未必不敢。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又或是出于利益争夺失败后的报复,官员举报同僚或上级的事情并 不鲜见,在普通知情人逐渐退场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官员本是反腐的对象,如今却是官场中人玩反腐的怪现象。一来因是同僚,更 了解对手的情况;二来更熟悉游戏规则,知道如何检举投诉,三来权力在手,多少有几个马仔,不需要自己亲自出手,就算材料被发回,对手 也未必能抓住自己的把柄,进可攻退可守。如此盘算下来,在权力的诱惑或是仇恨的驱使下,检举对手就成为了投入小见效大的买卖。此外, 也不排除某些“有心”官员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和有关部门中人相互往来勾结,以反腐为手段进行权力斗争。

  在我看来,内讧反腐与其说显示出官场风气,不如说折射出了当前反腐常规手段的失效,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 而这就需要检讨现行的媒体体制,使媒体更独立超然;一方面,则应加大对本是监督部门的纪检、检察等部门的监督,使得更多人愿意或敢于 配合监督部门,只有这样,内讧反腐才不会成为反腐的捷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