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大学城:教育的“烂尾楼”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09:51:15  


 
  10年20亿:首座大学城举债扩建后的“欠费”数 
 
  10年过去了,大学城在经历一拨“火速上马”后,又经历了一轮“疯狂扩建” ,几乎各地的大学城都在扩张;同期,中国高等教育净毛学率从1999年的仅5%、并经过此后每年近30%的速度递增后,达至2009年的24%左右。然而,大学城的经营状况却似乎并未与高校入学率的猛增同步,在《南方周末》记者对当年的“领头羊”东方大学城的探访中可见,大学城的经营状况让人担忧:经过10年“举债扩建”后,项目竟积累下逾20亿元的巨额债务。 
 
  这个一期占地面积只有2300亩的大学城,从以开始就被推上一条不断扩建的路。如此庞大的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高达14亿元,却在大部分资金未到位的情况就已开建,开工1年后债务危机就已显现,银行不愿再给项目贷款。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还在规划中的第三期项目也最终被腰斩。 2005年股权变更之前,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的负债总额已达到了 24.16亿。

大学城“生存之道”:扩招、扩建,再扩招、再扩建 
 
  上马项目:以配合扩招为名,实则变相招商引资 
 
  廊坊东方大学城负债累累的现实,也许是个典型,但很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子。事实上,廊坊大学城的“发展之路”,或多或少揭示了各种大学城项目的“生存之道”。最初,“大学城”概念浮出水面,离不开21世纪前夕中国教育改革的“扩招潮”背景。 
 
  1999年初,为了响应国务院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创造了被官方称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的记录,全国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一下子增加到2001年的1214万人,4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人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地方,由扩招引发的扩建,已势不可挡。但急于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显然想得更多。 
 
  按中国“大学城第一人”、时任北京一中学校长的刘志毅的说法,建大学城是个一本万利的事:平地建起一座“城中城”,学校扩招的生源保证其“入住率”和使用率,对该区域的投资、消费的带动作用显然易见,大学城培养人才,还可直接送往周边企业,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建大学城的想法,因而也受到国土部门、政府官员甚至开发商的欢迎,办学,已不纯粹是教育部门关心的问题。正是这种复杂的利益诉求,为大学城日后的“定位错位”埋下伏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