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欧洲对华包袱沉重 需扬长避短

http://www.CRNTT.com   2010-10-16 08:55:42  


10月6日,温家宝出席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讯(评论员 余永胜)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于10月6日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举行。中国总理温家代表中方出席了会议,并访问了欧洲五国。这是中欧关系经历了前几年的挫折与倒退、并于去年12月以中欧第十二次峰会为契机重新步入正轨后,双方关系史上的又一次重要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中欧峰会多以发表“联合声明”不同,这次峰会双方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表明峰会是经过了充分的酝酿与准备,取得了实质性成果的。 

  谈及中欧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不能不提到近年来双边关系经历的波折,因为波折的背后折射的是深层次问题。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欧洲领导人的上台,中欧关系出现了新的动向和变化。以德法领导人先后会见达赖为标志,中欧关系一度陷入了停滞甚至是倒退期。表面上看,这种变化源于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但深层背景则是欧洲对中国迅速崛起的不适应。一些欧洲精英目睹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心态失衡,认为正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导致欧洲地位的相对下降,于是失落感、危机感甚至是恐惧感油然而生。欧盟官方也开始把对中国的定位从“发展中国家”转变为“经济强国”,并进而把中国当成“强劲的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是“欧盟今后10年外贸政策的最大挑战”。欧盟发表的《欧中关系实力报告》声称,中国是中欧关系的最大得益者,而欧方则是输家。在此情况下,欧盟的对华政策出现了微调迹象,与美国协调对华政策的意图也非常明显。 

  除了上述战略考量外,欧盟对华政策还有沉重的文化包袱。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认为经过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西方民方、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对中国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却没能形成相应的民主制度非常不满。欧盟国家的对华政策也带有强烈的价值观烙印。默克尔和萨克奇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会见达赖,即与此有关。 

  其实,欧洲社会对中国的了解非常片面,一位欧洲学者曾这样描述中欧在西藏问题上的差异:“西方人总把西藏想像成浪漫的香格里拉,坐落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上,那里的居民就是一个总在冥想的达赖喇嘛和一群在宁静寺院的僧侣。但对于中国,西藏曾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的落后地方,90%的人口都目不识丁。”基于这样的差异,双方在西藏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也就不难理解了。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