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 |
秦辉:中国历史的延续与断裂 | |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08:36:15 |
到了临近1949 年的时候,国民党的国有企业当时已经有非常浓厚的亲共产党的势力了,甚至撤退到台湾的资源委员会企业也是这样。有一件事值得一提,50 年代初,国民党在台湾搞了一场白色恐怖,就是清除共产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当时杀了很多人。用台湾当局的说法叫肃清匪谍,他们说共产党是共匪,这些地下共产党叫作匪谍。这个肃清匪谍的事,当时资源委员会就是重灾区。当时台湾最大的两个国有企业就是台糖和台电,这两个企业的总经理和很多管理人员都被杀掉了,都是匪谍,当时都在跟共产党联系。实际说这个体系当时几乎是水到渠成了,摇身一变,换块牌子就从官僚资本变成社会主义了。 我觉得如果真要讲断裂的话,这个断裂不是发生在1949 年,而是在1956 年。我前面讲过,不管是资源委员会的官僚,还是1949 年以后的苏联专家,他们都是科学主义者。后来我们中国称之为.马钢宪法.的那一套东西──马钢,我们今天一听就说那是马钢股份(600808,股吧),马鞍山钢铁公司──不是的,那个时候讲的马钢是指苏联当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就是乌拉尔地区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这一套管理流程被叫作马钢宪法,是解放初期在中国国营企业中,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大型国企很流行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的是科学管理,计划均衡,理性计划等等。1949 年前和1949 年后,在这些方面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1956 年就发生了变化。当时斯大林模式出现了问题,如果真要讲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那就是从1956 年开始的。1956 年以前,我们搞的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现在用黄亚生先生的话说,我们搞的是.中国式资本主义.。恰恰是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搞的的确不是资本主义,但也不是苏联式。和苏联式的区别在哪里呢?苏联式是计划经济,而我们1956 年搞的我不知道叫什么经济,计划的色彩很大,下命令的色彩是很浓的。 1956 年提出我们要取消.一厂制.,就是这个工厂不应该是厂长负责,而应该是党委负责。我们就提出要用鞍钢(000898,股吧)宪法取代马钢宪法。这个鞍钢宪法说穿了,每一句话都是针对计划经济的。鞍钢宪法的全称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后面两句话是陪衬,前面几句话是关键。有了前面几句话,中国的工业体制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知道苏联和中国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企业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在苏联的企业中,是没有专职党委的,虽然也有党委书记,但是党委书记不掌权,也不是专职的,往往是由总工程师和副厂长兼任的。而且他们的企业哪怕是几十万人的大型企业,没有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的这一套设置。就是实行一党制,苏联也是共产党领导,当然他那个党的领导主要是地方,行政上面的州委、市委的领导方式。但是中国从1956 年以后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真的有断裂,1956 年的断裂比1949 年似乎还要大。 1956 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种无计划的命令经济,这种现象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所谓的分权。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邓小平的改革其实毛泽东是始作俑者,他们的理由就是毛泽东时代曾经在中国的经济中提倡分权,讲得简单一点就是中央不约束地方,由地方互相攀比,你放一个卫星,我放一个更大的卫星,你说亩产5 万斤,我说亩产13 万斤,政府完全不加过问,鼓励你们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甚至把很多企业都下放到地方管理。于是我们的一些学者说,这就是改革的先河。邓小平不是要放权让利吗?毛泽东比他更早,就主张分权。我要实事求是的讲,毛泽东讲的那种各地比赛,攀比,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苏联是比较少见的。如果真正要搞计划经济,的确是要强调计划的统一,不能乱来的。 但是我要说毛泽东的各种做法是分权吗?所谓的分权首先要有一个权利的主体,也就是说各地首先要有独立的地方利益,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中央向这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分权。我这里讲的独立不是国家体制上的独立,而是有不同于中央的单独的利益,现在是有了,但是在毛泽东时代其实是没有的。所谓的发扬地方积极性,在满足中央的愿望方面开展竞赛,比如大跃进。这种地方官争相放卫星,高征购,其实是以损害当地民众利益的方式来揣摩圣意,讨好君王。这种争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是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并不是以地方利益为基础的,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地方利益,而是中央的利益。鼓励各地都搞高征购,鼓励各地竞相放卫星。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