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萧功秦:“中国模式”的五大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0-11-10 11:27:48  


人民论坛杂志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讯/“强国家—弱社会”体制虽然在发展初期具有高效率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但随着社会发展,其劣势也同样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民网今日登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的评论文章“‘中国模式’病得很重 面临五大困境”,其内如下:

  中国模式不可能简单地被不具备同样历史路径与“前结构特点”的其他国家复制,也不可能被简单仿效——

  ○中国模式源于特定的历史路径

  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由特定的历史路径,而自然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模式。由于历史路径不同,文化传统与政治生态不同,它区别于东欧模式、南欧模式、拉美模式、更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模式,它并非人们按某种理念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改革开放的中国集体经验,在不断试错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历史产物。

  更具体地说,首先,改革开放实践中,执政党保留着强势的执政资源,其次,社会领域中的个人,地方与企业又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竞争的自主性。第三,国家的力量使社会发展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社会自主发育受到国家有力的督导与管控。久而久之,改革三十年后的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特殊的“强国家—弱社会”关系结构。(这里指的强弱是指这两者的相对关系而言,并非指国家具有无限的能力。)这种结构在政治社会学上,也可以称之为“后全能主义型的威权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试错反弹”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模式,为什么在经济上有突出的效绩?从强国家模式的结构上来考察: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国家一方面允许社会中的个人、企业与地方等微观细胞具有了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利用全能主义时代形成的动员能力,来整合资源,通过资源与人力低成本的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家“大公司”,让各个省、地方成为各有自身利益的子公司,有学者称这种结构是“行政联邦主义”,也是这个意思,这种中国模式,在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下,在外向经济中发挥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西方各国与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民粹主义——福利主义”困境的条件下,中国这种经济发展恰恰具有“权威整合——个体竞争”的集群优势。

  如果了解了中国模式形成的历史路径与“前结构”特点(例如,继承了革命的全能主义政治资源遗产,来维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动员)那么就可以理解,它不可能简单地被不具备同样历史路径与“前结构特点”的其他国家复制,也不可能被简单仿效。中国的强势国家承续了革命国家的强力机器,用以保证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的有效管控,这更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国家难以仿效的。就这一意义而言,中国模式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认为其他国家可以如法炮制中国模式,是一种肤浅的皮相之论。

  有人认为德国模式比中国模式优越,这完全可能。但这样的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两者完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德国模式也以德国特有的的文化与传统为条件,并由其特殊的历史路径而形成。德国的国力与富裕程度,使国家在保障社会福利方面有更多的资源与条件可以运用。而中国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脱离本土条件去仿效外国再好的模式,也只能是东施效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