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被遮蔽的“国家记忆” | |
http://www.CRNTT.com 2010-11-25 08:55:15 |
“全数复制回来” 章东磐热心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近年来奔走于滇西战场遗址,寻访抗战老兵,他说,史料的获得有时得看运气,但你必须一直在这条路上“撞”。 2006年秋天,朋友牛子到美国拍摄《寻找少校》,得到美国中缅印战场总指挥史迪威外孙伊斯特.布鲁克上校的帮助。伊斯特给美国国防部档案馆打电话,说中国人还记得我们战死在他们土地上的军人,获特批把只能给亲属看的美军阵亡档案提供给中国的研究者。此后,牛子得知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着2万多幅美国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抗战照片和100多个小时的录影资料。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章东磐真有种“撞大运”般难以言表的兴奋,当即决定筹措资金、组织人力把这些资料全数复制回来。 2009年底,4个朋友慷慨解囊,每人出资十万元,章东磐召集了对这次复制行动有兴趣的7个朋友,前往华盛顿。旧金山邮差唐亨蔚(Don Henvick)慷慨地给予帮助,在华盛顿为复制小组找到了称心的居所,又热心地做每一天工作前的索引准备工作。 而另一位美国志愿者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是位教师,十年前罗伯特在云南开始研究中国二战历史,那时他仅仅知道“飞虎队”和“滇缅公路”几个模糊的名词。凭借自己的研究经验,罗伯特常能神奇地搜索出照相兵作品之外的中国战场影像。 在章东磐看来,美国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兴趣大多出于对家族历史的探究热情:唐亨蔚的岳父曾参与缅甸作战,罗伯特的舅公曾是俗称为“梅里尔的抢夺者”5307部队的一名上等兵,“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更多是家族式的,非常私人化,而作为宏大历史的国家记忆,他们有专业的部门和人员研究和保存。” 2010年的2月,华盛顿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7人复制小组成员有商人、警察、幼儿园教师,每天9点准时出现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国家档案馆通常一周有两个晚上开放到9点,其余时间则下午5点就结束一天的活计。进入档案馆的程序繁琐但是清晰,需要阅读和签订的查看、使用档案的细则细到手套的使用和研究人员所有的行为受监控等等不一而足,一旦获得“研究员”证件,进入档案馆后研究所耗损的铅笔、纸张、电力等等则一律免费。 复制小组带去三部精良复印机,与来自德国的研究者的设备形成强烈反差,“德国人每复印一张照片,总要环视四周,辅以歉然的微笑,因为他的机器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如此堪称愉快的研究经历,却每每被苦难沉重历史画面冲击,在研究者心里留下痛楚与恍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