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以欧为鉴,东亚的历史应迈过创伤的回忆

http://www.CRNTT.com   2010-12-15 10:51:36  


 
  创伤终究难以忘却

  我家里有老人,生于1936年,长在黄淮平原——后来这里是内战淮海大战的前线,抗战时期则是日军和国共两方势力交叉拉锯的地方。他从来没有见过日本军队之前,恐惧已经深入他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家人或者保姆带着他,从村庄逃往山区,然后在战栗中等待一切恢复原状。小股日军下乡并没有军事目标,而是为了搜寻粮食。当农民们从山上回到平原上的家中,村庄如同经历一场噩梦。幼年的这段经历是决定性的,足以决定一个人一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观感。

  民间的谅解与宽宥尚需时日

  民族的创伤具体而微,可以深藏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晚年常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日军的情景。当时日军正经过他的村庄,非常不幸,他没来得及逃走。幸运的是,一位军官递给他一块糖,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记得这个细节,如同记得70年前一位被日军杀死的村民的名字。后来他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尽管从来没有去过日本,但疑惧之心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虽然迭经战后审判、国际和国内政局的变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乃至1980年代两国修好的高潮,这种疑惧不但没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退,反而常常侵扰他年老后的梦境。这就是中日历史的现实。从国家的层面上,政治家随时可以宣布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党魁们甚至可以从自身利益来重新估价历史,但民间的谅解、宽宥和认同的道路要漫长得多,而且需要更多的条件。毕竟,再强力的政治家,也不能掌控国民的梦。

  ※日中关系的走向有赖于两国共同正视历史

  衡量历史应该有新的眼光和尺度

  向历史的当事人索求完全的宽宥并不现实。要让两个地理上相连而迭经血战的民族和解,并且互相信任,需要时间让伤口愈合,需要时间让理智生长,也需要时间让他们彼此重新思考和叙述历史。战争和梦一样,总有结束的时候,仇恨能持续得更久,但终究也敌不过时间。时光荏苒,亲历过中日战争的老人将逐渐离开人世,姜文和田壮壮虽然对战争动员的语言并不陌生,但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陆川又比他们整整晚了一代人,他们对历史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很不同的地方。而现实世界也开始支撑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历史。

  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最有利的选择

  60多年来,日本用行动证明自己维护和平宪法并非出于外力的强迫,而是真心实意地远离了军事主义。大规模的援华贷款既出自一种现实的政治考量(一个开放和专注于经济事务的邻国更有利于日本的安全),也显然怀有某种补偿的心态(除了补偿战争对中国的伤害,也因为中国放弃了索赔),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目前已经到了彼此不可或缺的程度,以至于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而言,和解和信任对中日双方都是最有利的选项。如果说有什么妨碍了这个选项变成现实,那并不是所谓现实主义者说的“国家利益”,而是两国继续在历史的问题上含糊其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