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14:03:02 |
1920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九十年来,“五四”纪念也确如李大钊所期望的,一直都在与时俱进,每次都要加上些“新意义”。其结果是,纪念越久,追加的“新意义”越多,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与此同时,“五四”运动的本相,则是越纪念越模糊。 最初纪念的时候,只是纪念学生爱国运动;后来渐渐将“新文化运动”也作为“五四运动”的一部分来纪念;再后来,纪念“五四”,主要纪念新文化;纪念新文化,又主要纪念“民主”与“科学”。 “五四”运动其实是两场“运动”的组合:一场是政治运动,亦即学生爱国运动;一场是文化运动,习称“新文化运动”。前者是突发性的,急风骤雨,暴起暴跌,前后持续不过一个多月。后者是渐进性的,其兴也缓,其衰也慢。一般的看法,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为开端,1923年左右结束。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主张将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8年为酝酿期;1919~1923年为鼎盛期;1924~1927年为后续期。 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或者说,它所提倡的“新文化”,还没有形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声势。 历史学者在考察《新青年》杂志的时候,每每看到《新青年》杂志后期的巨大声势,难免会有意无意放大它前期的影响。实际上,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很难说有多么高远的理想。最初只是一个面向青年,提倡“德智体”,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类的一般性刊物。鲁迅就说过:《新青年》在开始的两三年里,“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张国焘晚年的回忆亦可参证。张说:《新青年》创办后的一两年间,北大同学知道者非常少。当时,张国焘正在北大读书。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