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移民不移钱——中国人海外移民现状调查

http://www.CRNTT.com   2011-04-18 13:55:21  


  中评社北京4月18日讯/据调查,只有很少部分的中国新移民会将主要资产和生意带到国外,在当地的投资行为以拥有房产和股票为主,而房产又占绝大比重。此间《瞭望东方周刊》今天登载纪实文章“移民不移钱——中国人海外移民现状调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智鹏 | 上海报道

  “我家庭的历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史。”面对客户的时候,李华学总喜欢讲自己家族的故事,虽然这很不符合西方文化公私分明,保护隐私的传统,但李华学告诉《望东方周刊》,“这能让客户们知道,他们现在处于一个多么好的时候。”

  澳大利亚人李华学是上海一家移民公司的合伙人,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我父亲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自费留学并留在澳大利亚,也就是‘洋插队’,我妻子的祖辈是晚清时候作为劳工去美国修铁路的,侥幸没死,辗转去了加拿大。”

  中国人的海外移民,无形中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崛起。2009年,李华学和妻子陈梅重回中国,开始做移民中介。“如今移民的中国人,不再是劳工和‘洋插队’,而是投资者。他们想要的,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海外的身份,而更看重赚钱的机会。”

辛酸的前辈

  中国人移民海外,古已有之。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下南洋”,则是中国人海外移民的最高潮。

  史载,鸦片战争之前,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约为150万人。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1949年,移民人数飙升,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人。

  当时移民海外的主要是华人劳工。

  陈梅的祖辈也是此时离开福建的。“美国的工头也不拿中国人当人,每天都有劳工客死异乡。等到铁路修完,村里同去的十几个人只剩下3个。”在她很小的时候,长辈就告诉她这个辛酸的开始。“经过三四代人的拼搏,我们才融入了澳大利亚社会。不被歧视,教育、收入、社会地位和当地人一样。”

  李华学父亲的移民,则是一个主动的行为。

  1987年,李华学的父亲自费赴澳大利亚留学。“就带着一个手提箱,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1000多美元。前途未卜、背井离乡、举目无亲。”

  李华学说,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一天要打好几份工,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但因为拿的是留学签证,学费还是得交。而找的工作都是最苦最累,薪水最少的,即便如此,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政府一次性给8万多名在澳中国人发放了移民许可。李华学的父亲成为澳大利亚人,如愿以偿。几年后,李华学父亲所在公司登陆A股市场,成了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而在赴澳留学前,他已是这家公司的办公室副主任。

  不是猛龙不过江,大多数的“洋插队”故事,都以辛酸和无奈收场。

  当时,在华人移民中就很流行这样的调侃:“餐馆端盘子的多是硕士,开出租的起码是博士,找到公寓扫地的工作,那要博士后。找一份工作,起码要走破3双鞋。”

  至今,李华学的父亲仍在当地开出租车为生,“对于我们回到中国,他们总是有很多感慨,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轮回。当年如果不出去,当个上市公司领导,比开出租不知强多少倍。”

  “上世纪90年代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很少有人重新达到当时在国内的社会地位。”李华学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