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3000万光棍”是杞人忧天

http://www.CRNTT.com   2011-08-21 09:51:15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会造成社会问题 
 
  过去有更严重的出生人口比例失衡,但相关人群都安然度过婚配期

  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现代人口普查,结果表明,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龄性别比为5岁的110.45,最高的分年龄性别比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目前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50岁。虽然1953年人口普查时5~11岁年龄段人口分年龄性别比明显高于1990年人口普查时0~10岁年龄段所呈现出的失调性分年龄性别比,但他们都平稳地度过其婚配期。

  更极端的例子是战争导致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50年前苏联和德国的总人口性别比分别只有79.88和81。但也并未出现妇女无夫可嫁以及男女失衡导致的社会问题。
 
  影响婚配的因素很复杂,不是个单纯的年龄问题

  80年代以来出现的人口性别比大幅攀升的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担忧与极大关注。这些担忧和关注都集中在失衡的人口出生比导致这一代成人后引起的婚配比失调。有些人认为,这样会引起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婚配调节只是社会发展中一系列调节机制中的一环,仅仅因为此环节的调节欠畅,不可能导致社会发展整体失调。婚配调节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受其相应婚配观念的变化,各种影响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进行自身的调节。因此,不能将婚配调节视为简单的婚配年龄问题。

  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婚配时的性别比(简称婚配性别比),绝不是简单的队列时间推移关系;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的婚配性别比只是一个影响因素,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出生率与分年龄死亡率变动形成的年龄结构变动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还要远大于总体出生性别比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
 
  失衡导致“涨价”而不是“无妻可娶”

  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3000万光棍”,这个道理就和想在北京三环内买房的人肯定超过北京三环内的房屋供给,但任何一个人想买房,却总是能够在三环内找到合适的房源是同样的道理。适龄女性的“供给”跟不上适龄男性结婚的“需求”,其后果也与之相类似。只有同龄人与同龄人结婚,才会出现到2020年会有光棍3000万,但人口婚配是一个非静态的环境,所以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10个女性和11个男性进行配对,那么可能会有一个男性会发现自己是那个“多余的人”,但如果进行配对的是10万个女性和11万个男性,却不会有1万人认为自己的单身是双方人数不均造成的,更何况中国的这一失衡是两个数以亿计的数列之间的失衡,而且双方的数量还是在动态变化中。

  总而言之,性别失衡将带来的是男性整体上对追逐女性的成本更高,类似于短缺引起的价格上涨。宏观上可以说我们社会的每一个适龄男性都在为这种失衡隐形地付出代价,每一个人都支付了更高的成本来引起女性的欢心,而不是真的有3000万个“倒霉蛋”。

  性别失衡随着法制的进步和老龄化进程会逐渐消解,在保护女婴、性别平等方面仍需法制的努力,但是“3000万光棍”则只是杞人忧天。(2011-08-20 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