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经济增长要为经济发展让位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20 08:32:06 |
从时序意义来看,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1978—2008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0.0%,在人类经济史上创造了“增长的奇迹”。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导源于政府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2009—2011年中国GDP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2%、10.4%和9.2%。对于一个已“习惯”于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而言,连续五个季度的增长下滑且增速逼近8%,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且需进行“心理调适”的现象。 文章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一系列条件的基础之上,例如: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全球化红利以及制度变迁效应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逆转。例如: “刘易斯拐点”逐渐逼近,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欧美等经济体的调整转折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而经济体制变革也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特性。显然,如果缺少其他条件的有效 “接替”,则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和放缓就是一个基本趋势。此外,持续高速增长引致了中国经济总量显着增加, 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经济基数增大也会对增长速度形成“拉下”效应。由此可见:中国经济正从9%—10%的年均增长率转向7%—8%的年均增长率,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过程,发达经济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类似的增速转变。 就横向比较而言, 1990—2010年,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0%、 1.75%、 1.17%、 6.26%、 2.73%和0.47%,中国在未来十年中如能保持7%—8%的年均增长率,则在大国经济比较中仍具有显着优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具有 “工具理性”,但经济发展更具有 “价值理性”,经济增长只有有效地转化为国内居民福祉水平提升,才更具有持续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确实显着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但考虑到经济增长所伴生的资源高消耗和环境的高破坏,且居民家庭消费难以拓展、收入分配差距渐趋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滞后、社会就业压力依然突出等,当前中国仍存在增长速度显着但发展相对迟缓的不对称性,仍存在总量高度增长但结构问题突出的失衡格局。这表明:中国当前也许不需要过度“迷恋”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必定要将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化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看待。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