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央行资产超大未改中国金融弱势地位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26 08:30:06 |
文章称,一国央行总资产的扩大并非说明该国央行实力有多强,而是诸多因素合成的产物。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要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资本投入是必备的要素之一。尽管FDI这些年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信贷的投放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自2008年11月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执行的货币政策整体而言极为宽松。数据显示,在自那时起直到去年12月的三年多里,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超过25万亿元,再加上银行接近4万亿元的表外业务,则总量接近30万亿元;经济货币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在做大央行资产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的政策操作难度。一个明显的副作用是通胀压力显着增加。 另一方面,正如渣打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M2的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为应对外汇流入,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大规模扩张了资产负债表。而中国外汇储备占据全球总量三分之一的事实,既反映了作为超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对国际产业和投机资本的持续吸引,更凸显在全球既有经济与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仍在为主要金融强国打工的弱势地位。 就说中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吧,美国除了出口制成品之外,最具含金量的“商品”是出口美元。表面看来,美国保持贸易逆差是吃亏了,也失去了一部分就业机会,实际上是赚大了。还有什么比在享用价廉物美商品的同时又有人送美元上门的日子更爽的呢?说中国在自觉不自觉地帮助维护美元地位一点都不错。美国可以忍受对华巨额贸易逆差,中国看起来确实赚了不少美元,外汇储备越积越多,持有美国债券也随之增多。而中国的美元储备越多,就越担心美元贬值,而如今的美国又没有绝对义务、也不可能保证美元币值稳定。所以,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比美国更关心美元的走势。偏偏如今的美元又是没有抵押品的债务凭证,是在全世界通行的高级“白条”。各国收到这些“白条”之后,即便不喜欢,也绝不敢撕掉。从这个意义说,表面上掌握了最多资产的中国央行,和美联储相比,不是太弱小了吗? 文章认为,中国央行当然应在经济转型中尊重货币发行理性,降低货币超发的偏好,但积极争取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才是提升中国经济分工地位的根本之策。 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结构异常复杂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的巨型经济体来说,有效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早日建立能使经济保持持续活力的增长机制,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显得迫切。否则,单靠货币超发来应对“热启动”,肯定会使业已失衡的经济平添更大的转型代价,也会使得今天的货币政策转换面临更大的成本。 尽管美国的实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但基于金融主导国的综合实力以及话语权惯性,其他国家要在短期内取代美国的地位并不现实。若从历史的视角观察,本轮全球金融格局变迁或将持续30年才能最终定格。从1913年到1944年,美国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才从英国人手里接过了金融权杖。而今,国际金融格局变迁面临的环境,与60余年前相比已经大为不同。在相对和平时期实现国际金融格局的平稳过渡,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需要后起国家提高博弈水准。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