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舌尖上的中国”难咽工业食用油

http://www.CRNTT.com   2012-05-23 14:05:51  


 
  每个人舌尖都流淌着故乡味道

  共7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分别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方面一一呈现美食之道。主题完全不同,但不变的是活跃其间的乡民和一草一木。“虽然是讲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可是看完后没有流口水,却是莫名的一直鼻酸。”一位观众反映。

  有网友将《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火爆的原因归功于“平实和情感”:“它不是空洞地宣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直面平常百姓的生活,通过展现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将吃回归到家庭和母亲,让观众既眼馋又长知识,还引发情感共鸣。”由于拍摄地域广泛,观众每每从荧屏上见到家乡的人和物,就能勾起思乡之情。而社会的变迁让人们已经模糊了曾经的记忆,从中感触更多的是“小时候的味道”。

  回忆赋予美食更多的意味。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呼兰河畔长大的朝鲜族姑娘金顺姬的故乡,是令她魂牵梦萦的泡菜的味道;湖南苗族姑娘小王的故乡,则是田沟里捕捞上来的鲜嫩鱼肉的味道……她们的父母烹饪美食只为给远归的孩子做上美美的一顿饭,理由简单又无法拒绝。

  除了亲情,观众还感动于劳动者的恩赐。“人情味的加入让观众不再停留于餐桌上的美味,而是去追溯采集者、制作者的辛劳付出。”陈晓卿说。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70多岁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其获取却极为不易。于是,有人称赞该片“用吃货的眼光拍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怀”。

  现实与历史的切换留住观众

  “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都说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些只是被观众推崇的纪录片中众多旁白中的几例。

  而在纪录片研究学者胡智峰看来,其成功更在于现实关怀与厚重文化的快速切换。“每一个小故事都取自正在发生的事实,那些一直都存在的美食给了观众一种情感上的亲近感。”他说,“反之,如果是将如同文物般中断多年的食物拿出来说事,鲜有人愿意理睬。”

  此外,全片恰到好处引用的传说、演义,又融入了文化传承的东西。“比历史类节目鲜活讨巧,比做菜类节目深厚得多。”胡智峰说,“再加上碎片似的剪辑方式,将天南地北进行组合、嫁接,就通过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故事。”

  针对一些观众认为,全片镜头切换过快,陈晓卿直言不讳这部片子就是商业纪录片,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必须在8分钟内讲完一个故事。至于是否拍续集,他认为所涉猎的主题是开放式的,“这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将来肯定还会做续集,但具体做法未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