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

http://www.CRNTT.com   2012-06-14 08:06:24  


 
  2.现有金融体系不能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金融的本质职能,是担任社会资金交易与交割的枢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最有效运用这些资源的领域。但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发展方式的中国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

  其特点,一是在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路径下,形成了大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机制;二是偏好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抵押担保物为防范风险主要手段的银行信贷文化;三是银行经营方式趋同,形成了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赢利模式。在现有体制、机制和信贷文化的环境之下,资金资源必然流向大型制造企业和基础设施,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由于缺少抵押品则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去年以来格外突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是现有金融体系缺陷的集中反映。

  金融体系的不适应性最终表现为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第一,资金过剩但实体经济资金供给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由一个资金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资金相对充裕的国家。2011年末,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是1978年的290倍。尽管如此,现有正规金融体系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导致一些地区地下融资活动十分活跃,大量中小企业和“三农”相关经济活动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获得资金。

  近两年来,随着货币信贷政策的收紧,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愈发突出,担保机构、小贷公司、私募基金等也加入了民间高息融资活动。由此使得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提高了社会成本,加剧了资源资金配置的不公平现象。

  第二,货币过多,但资本化程度偏低。

  2011年末,M2余额85.16亿元,为1978年的957倍;M2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4%上升为180%。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系相比,中国已成为单位GDP产出耗费货币最多的国家。由于经常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中国的通胀压力长期存在。改革开放33年来,CPI超过2%的年份就有22个,超过5%的年份达到13个。

  尽管近几年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但由于大量资产(如土地、森林、知识产权、企业产权)或者资本化程度不高或者根本没有资本化,使得中国经济运行不得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市场。

  第三,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但资产海外运用能力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截至今年3月末,外汇储备已达3.3万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2.5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中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是中国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结果,也是经济失衡的表现。

  而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资产运用能力的薄弱则使该问题更加严重。2011年, 四大银行除中行外,境外税前利润占比多的仅略高于3%,少的不足1%。即便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国银行,若扣除港澳地区的贡献,境外利润的占比也仅为4%(见表1)。由于海外资金运用能力不高,大量外汇储备只能用于购买外国国债,而近期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仅为1.88%。考虑到通胀和美元贬值因素,这种投资实际上是亏损的。

  3.中国金融转型的方向和重点

  中国经济的加快转型加大了金融体系转型的紧迫性,要求未来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为此中国金融体系需要实现一系列的转变:

  ——将重点为工业企业、大客户提供服务的偏好转向合理产业分布、均衡大中小客户,以及为创业初期既缺少固定资产、也没有现金流的科技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服务。

  ——更有效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使产业自主创新。

  ——拓宽视野,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专注于企业融资服务转变为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多种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通过多元化的海外资产配置提高外汇储备二次创造财富的能力,真正让储备资产发挥引导全球资源再配置的作用。

  根据以上要求,中国金融转型应当抓住以下三个重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