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晚年宋庆龄:享受“皇家”待遇仍不快乐

http://www.CRNTT.com   2012-06-16 10:18:39  


 
未与孙中山合葬之谜

  宋庆龄在北京病逝后,有人猜测:一生追随孙中山的宋庆龄,一定会与孙中山先生合葬。

  出乎猜测者的预料,宋庆龄的遗体在火化后的第二天,骨灰就用飞机被运往上海,安葬于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园。这样做完全是尊重宋庆龄生前的嘱托和安排的。

  对于宋庆龄为什么没提出葬于中山陵这个问题,曾受党中央委托全权负责安排宋庆龄后事、并与她有世交称她为“叔婆”的廖承志说:“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释说:“她的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中山陵的建造构思,她不曾参与过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为此花费国家、人民的钱财。”

  据宋庆龄的秘书李云回忆,宋庆龄曾对她说过:“孙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瞻仰,我不应该去沾他的光。”

  在病重时,宋庆龄特向守护在身边的沈粹缜和保姆钟兴宝交代:“如果我有什么问题,就去上海,去我父母安葬的万国公墓。他们旁边共有六个穴位,希望我们姐妹兄弟安葬在一起陪着父母。现在看来只有我一个人可以陪着父母了。在那里,朋友们会比在高耸的紫金山更容易找到。紫金山是只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

  宋庆龄的一生,和她最后的决定,表现了她的忠诚、她的谦逊。她一生始终不渝地怀念孙中山,但她从来没有想从“孙中山夫人”的身份中得到什么好处,相反,她为了这个身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有研究者认为,宋庆龄把她身后的安葬看成“私人的事情”,安排与她的父母及家人、与终身为她服务的“李姐”葬在一处,符合她的思想和性格逻辑,是可以理解的。

  宋庆龄怀着某种歉疚依恋双亲,尤其是她的母亲。年过80岁之际,宋庆龄曾在一封私人信函中述说自己22岁时在上海不辞而别,投奔流亡在日本的孙中山并与他举行婚礼的事:“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别信后,就乘下一班轮船赶到日本去,想劝我离开丈夫,跟他们回来。我母亲哭着,正患肝病的父亲劝着……尽管我非常可怜我的父母——我也伤心地哭了——但我拒绝离开我的丈夫。”

  而当国民党中有人竭力否认她的孙夫人地位时,宋庆龄表示:“他们可以说我不是孙夫人,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我是父母亲的女儿。”《宋庆龄传》的作者爱泼斯坦分析说:“这可能最早透露出她的一种想法,这种想法使她在病危时提出要同父母葬在一处的要求。”“文革”中,她父母的墓地遭到严重破坏,后来经总理参与才得以修复,这也许更促使她想要永久地陪伴在父母身旁。

  还有人认为,宋庆龄对于身后事的决定,表达了她一生追求妇女独立解放的思想。早在1913年她在美国威斯利安女子学院读书时,就写下了《现代中国妇女》一文,提出妇女将与男人并驾齐驱的思想,认为不仅中国革命成功离不开妇女,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底,宋庆龄在一次重访武汉时,曾亲自为风景秀丽的东湖边上的九女墩题诗。九女墩是为纪念太平天国时期惨遭杀害的太平军九位女战士而立的,为避清廷破坏,故不称墓而称墩。这首诗成为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诗中写道:

  在这里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心,远在过去很久的日子里,有九个无名的中国妇女,不肯屈膝不愿低头,她们反抗,为了人民,她们献出了一切,为了人民。

  在这里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心,在她们之后的年代里,更有千万像她们似的继承者,燃烧着革命的火焰,裹扎起战斗的创伤,在人类新时代的歌声中,向前迈进,她们同样地无名,她们献出了一切,为了人民。

  在这里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心,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为那九个无名的妇女,树立起碑石,为了景仰她们,也为了景仰所有的中国妇女,我们今天纪念着过去,为了瞻望到将来,我们今日正在建设着明天,为了所有的人民。

  这首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浓重的历史感——中国妇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首诗也是她内心世界的反映,是对革命、妇女地位和人类进步的深厚关切的表白。这首诗由何香凝亲笔书写后刻在石碑上。后来,宋庆龄把诗文拓片用镜框镶好,一直悬挂在她寓所的书房中。

  宋庆龄还在一篇题为《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文章中提出:“有一天,妇女将不再以伟人的妻子与昵友的身份,而凭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参加国家的活动。”这实际也是她个人的一个心愿。

  从宋庆龄对身后事的安排来看,作为一件私事,也许是她想去实现“不从属于伟人”这一朴素愿望的举措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