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24孝出炉 有多少“孝心”能达标?

http://www.CRNTT.com   2012-08-15 12:28:58  


漫画/王伟宾
  中评社北京8月15日讯/日前,新版“24孝”行动标准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引起网民热议。四川新闻网今天登载吴江的文章《“新24孝”标准,有多少“孝心”能达标?》指出,老龄化社会重提“孝”心,的确也不无必要,不过“孝”不可或缺,但“孝”也同样并不万能,“孝”其实更多是个社会系统性课题,而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层面的标准。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昨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新京报》8月14日)

  逐条仔细读过“新24孝”行动标准,的确感触良多。至少,其中的很多条,笔者都没能做到,很多并非没有条件去做,而确实是能做但却没有去做。按照“新24孝”的规定,笔者的“孝心”显然并不达标。这样一个比照结果,也的确令笔者问心有愧。

  平心而论,“新24孝”中的每一条,看似都十分平常,甚至不过是些琐碎小事。诸如给父母做饭,听父母讲往事,为父母拍照,但这些并不起眼的举手之劳,甚至只是静静的聆听老人的絮叨,现在还有多少子女能够做得到,恐怕并不乐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24孝”标准对于为人子女者来说,其实不无价值和意义。作为子女,即便不必非要去对照这一标准给自己的孝心打分,也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孝”,我们本该做到,但却没有去做。在今后的日子里,又是否能有所改变,哪怕只是点滴之间。相信,一向不缺“孝”这一传统的国人,不难从“新24孝”中有所反思,并获得启发。

  应该说,“新24孝”标准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不容否认。“孝”原本并非什么宏大叙事,而本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之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新24孝”标准就完全没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中的有些条款,是不是一定可以用于衡量子女的“孝心”,的确还值得推敲。例如,第3条的“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不可否认,有条件的为父母生日大办宴席,固然不错,但假如子女的经济条件一般,是不是一定要打肿脸充这个胖子,恐怕也不必强求。再如第16条的“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能够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为父母增添一层保障,当然是不错的设想,但问题在于,子女为父母购买保险其实并不是说句话这么简单。如今子女工作时,父母多半已退休,而商业重大疾病保险基本将超过60岁的老年人排除在外,即便是可以购买的保险,保费也相当不菲,非要以此来作为“孝”的门槛,的确也有些过于苛求。

  事实上,何为“孝”,固然有着普世价值与认同,但是,既然每家的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孝”的标准是否有必要整齐划一,恐怕本身也值得商榷。以“新24孝”标准为例,是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条条都符合了,才算合乎“孝”的标准,才能获得“孝”的认证?每周和父母打电话,但是不是没有教父母上网,便算不孝?带父母出去旅行,但却没经常给父母拍照,是不是也未能尽孝?“新24孝”标准是不是可以以“孝”的权威自居,或许也不能过于绝对。

  当然,老龄化社会,重提“孝”心,的确也不无必要,至少,家庭和亲情之间的和谐,无疑是老年人最需要的给养。不过,“孝”不可或缺,但“孝”也同样并不万能,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年轻人向大中城市集中,以及年轻人自身生存经济压力的加大,究竟能为“孝”留出多少时间和精力,而对于无子女老人,或是失独老人而言,又从何处去感知“孝”?“孝”其实更多已是个社会系统性课题,而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层面的标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