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权力退场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http://www.CRNTT.com   2012-09-11 15:28:24  


 
  所谓“打破教师终身制”,更严格的说法是实施教师资格考核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行业不是一片净土,师德败坏、业务能力低下,甚至滥竽充数的教师并非罕见。因此,这个制度的立意本身不错,其最大的逻辑漏洞在于制度设计。对全国教师实行五年一次的注册制度,可想而知将要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并且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妨设想,如果将注册制改为报备制,由学校来主导对教师的考核,一经发现不合格的教师即予以清退,同时报备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同样能实现约束和激励的目的,并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显而易见,“打破教师终身制”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诉求之外,其实还夹带着教育管理者的“私货”,即行政权力要始终保持一种在场的状态。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教育事业,权力是干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在权力拥有者看来,当然是越多越好,有可能的话,最好是将教育的大小事务事无巨细地全部置于权力的掌控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权力的魅力,而在笔者看来,行政主管部门除了做好教育投入的服务性角色,以及制定、执行法律、制度等裁判者的角色之外,对具体的教育事务干预越少越好。事实上,这也是笔者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最大最根本的分歧所在。

  当下教育,行政干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发放,到各级校领导的任命,从各种检查和考评,到一系列的评价机制的制订,权力的身影无处不在。校园如官场,官僚习气渐长,教师如小公务员,在等级观念中谨小慎微地生存,这一方面压制了教育应有的创新和活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格和精神和独立,以此才能教育好有担当有思想的下一代。然而依附于权力之下,甚至很多时候沦为权力的陪衬,教师的人格难免矮化,精神难免萎缩。想起当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中的那一句“让领导先走”,想起当年的女教师陪舞事件,想起大学将考评组的女秘书捧为上宾事件,想起如今依然常见的小学生在雨中为领导表演……某种程度上说,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正是源于官本位在校园的弥漫,正是源于过多的行政管治。

  1915年,蔡元培发表了《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我绝不能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半官僚的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公文,常常派一些一知半解的官员来视察,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拍案而起,如今有几个校长能做到?时代固然已经不同,但有一点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适用的:权力与教育应当保持距离,权力退场才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