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反美示威启示录 | |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0:03:10 |
然而,联邦最高法院最终是以8:1的票数,裁定费尔普斯罪名不成立。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称,费尔普斯等的抗议行为已经举行过600多次,属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并且抗议者听从警察指令,距离葬礼现场有1000多英尺,未大声喧哗,也无暴力等越界之举,因此对斯奈德并没有直接的侵扰。罗伯茨最后总结称,“言论威力无穷,可激发人们各样情绪,或令他们怆然涕下,或令他们喜极而泣,而在本案中,某些言论给死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痛苦。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为安抚他人伤痛,而令言者有罪。” 这个判决得到了大部分美国知识界人士的拥戴,尽管这判决对于被伤害到的人非常残忍,但美国人相信,这种残忍仍是可以忍受的,而让“言论自由”倒退是不可接受的。在美国人看来,“言论自由”这是美国社会最大的财富之一,也是保障自由和民主不受损害的一大基石。甚至在欧洲被视为禁忌的支持纳粹的言论在美国也能被容忍。要想判定“言者有罪”,必须拿出让人无法反驳的理据才行。 回到《穆斯林的无知》上来,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美国政府严厉谴责这部电影,却并不将其封杀或者“法办”其导演了。 理智面对反面的言论,社会才能进步 政府、媒体有义务介绍全面的事实,发出多元化的声音 《穆斯林的无知》之所以让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一点就爆,表现出如此大的愤怒,与影片的内容有关,也与穆斯林长期以来感受到的美国和美国军方对他们的侮辱有关。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阿拉伯世界的新闻媒体往往对这些侮辱给予了详细的报道,放大了穆斯林们的反美情绪。如美国以站不住脚的借口入侵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的图片、驻阿富汗美军及佛罗里达州的一名牧师焚烧或亵渎古兰经、不经审判就将囚犯关押到关塔那摩湾、拒绝向著名穆斯林知识分子发放签证、无人机空袭误伤穆斯林平民致其死亡,这些美国人的恶行被连篇累牍的报道。政府也往往有意渲染这些事实。 但对于阿拉伯世界,美国并非全是这种恶行,还有很多好的一面,甚至自我批判的一面。仅以美国制作的电影而论,2001年的《间谍游戏》,黎巴嫩的爆炸事件,是美国情报员在当地策划的;2004年纪录片《华氏911》,对于布什中东政策极尽批判;2008年《谎言对决》,美国情报员为引诱中东地区的目标人物上钩,以虚拟的恐怖组织发起行动;2009年《绿区》,描述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以寻找大规模毁灭武器的假名义,来攻打伊拉克。在911之后,许多观察都称美国人对伊斯兰的整体态度并没有倒退,而是在不断前进。去往美国的穆斯林移民大量增加即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对于这些事实,阿拉伯媒体报道的就比较少。 这种不平衡的报道,让反美情绪更难以消解。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只有发出多元化声音的社会,才是一个稳态的社会;发出单一声音,渲染单一情绪的社会,容易走向极端。一个足够文明、足够宽容的社会,对不同言论的容忍度总体而言应该是高的。当一个社会的声音变得多元化之后,人们对一个事件、问题的看法才能更理性、更深入,才能采取更合适的应对手段,例如自己制作视频、画漫画进行反击,而不是一味地诉诸暴力。政府、媒体有义务介绍全面的事实,发出多元化的声音。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