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城镇化关键期战略谋划

http://www.CRNTT.com   2012-09-28 08:47:42  


 
  第二,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不协调,服务业多年来徘徊在40%多一点,与中国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大多在54%左右。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不少地方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入门人口”规模达不到,缺乏需求支撑。

  城镇化有利于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等,促使企业形成充分竞争,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提高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中国工业由大变强。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指出,如果城镇化这步棋走好了,可以加快扭转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第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使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成为可能。

  第四,城镇化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六大问题困扰城镇化

  文章分析,由于历史传统、经济社会、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从城镇人口数量看,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为51.3%,但其中包括了规模达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随迁人口,这部分人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8.5%的水平。

  从城镇化质量看,发展滞后更为明显。“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突出,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空间拥挤、安全风险严重、生态空间不足等“城市病”显现。

  二是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依赖低成本的资源进行数量扩张。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城镇人口仅增长了45.9%,胡存智指出,我们未达到后工业化时代,却已提前预支了那个时代的土地资源,城镇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全国城镇化呈现低密度化和分散化倾向。一些城市形成“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形态,盲目建设大马路、大广场、大厂区、标志性建筑等,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水及其带来的问题尤为严重,全国65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110座严重缺水。

  三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呈“东高西低”特征,东部一些地区人口、土地、资源矛盾加剧,中西部许多地方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群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中小城市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有待提升。

  四是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一些地方搞城镇化只是盲目跑马圈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有其名而无其实。一些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和集聚缺乏支持,造成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不高,对城镇化发展支撑能力低下。
  
  五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缺乏城乡统一规划,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一头重、一头轻”,反哺农村力量薄弱,耕地减少过多过快,影响农业发展。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迁村并点”,损害了农民利益。

  六是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一些地方随意调整规划,在规划实施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协调不够,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