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如何破解中国经济“高货币化”迷局

http://www.CRNTT.com   2012-11-12 08:45:28  


 
  文章认为,经济货币化进程,绝非货币化率畸高的全部答案。全球层面的资本流动本质是货币竞争,这是研究中国“高货币之谜”的另一个关键视角。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货币体系,形成了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化体系分工,消费国输出货币,位于食物链顶端;生产国输出商品,吸收储备货币,并再投资于消费国金融市场,完成一个国际资本循环。“入世”以来,中国出口高增长以及累计的外汇储备已极大地改变了货币的创造机制和供给结构。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前,中国基本上通过国内信贷来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仅占小部分,约为26.4%。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实施的“冲销干预”政策,中国外汇占款大幅飙升,从2002年末到2011年,外汇占款由2.21万亿元增加到25.52万亿元,增长11.5倍。外汇占款增量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2005年突破100%,达到110%。2009年更是达到134%,所以说,中国货币创造属于“被动式创造”。

  再者,从中国社会融资模式看,过度依赖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市场效率低、金融投资渠道匮乏使得存款储蓄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广义货币的沉淀和货币的体外循环。此外,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金融资源效率下降,维持经济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信贷和货币投放,即形成了“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增加”,这自然表现为不断攀升的M2/GDP比率。

  文章最后说,世人质疑的所谓“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中国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币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中国经济的“高货币化之谜”。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