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历史辨析:数百万河南人是怎么被饿死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1:44:52 |
为何还会饿死数百万人? 上述面面俱到的救灾措施,不免会让人产生某种疑惑:既如此,何以最终河南还会饿死数百万人?(按惯常但无统计依据的说法,是300万;张光嗣的重灾区统计,则是148万有余,后者显然更为准确;据此推论河南全境饿死人数在200万上下,当属中肯) 唯一的陇海线运输能力很弱,根本救不了河南1000多万灾民 此次灾荒,发生在全面抗战的第六个年头,河南地处抗战最前线,三面受敌,境内百姓的余粮,已被战争耗尽。本省无粮,成为制约当局救灾的最大瓶颈。而要将本省灾民运出去,或将外省粮食运进来,则又受制于交通条件。此一时期,河南唯一的交通枢纽,即自西安经潼关至洛阳的这一段陇海线的一部分。但就是这唯一的一段陇海线,其运输能力也相当有限,尤其是1941年中条山战役之后,黄河北岸渡口均被日军占据,潼关、会兴段其间各站,几乎无一日不受炮击。且黄河北岸高于南岸,敌军炮位居高临下,有些路段又距黄河太近,铁路行车完全置于日军的监视之下,一有行车,日军就立即发炮。白天无法行车,晚上行车也只能关闭灯火,高柏至东泉店间甚至被迫停开列车,改用汽车盘运。为坚持行车,陇海局铁路员工一直努力抢修各种荫蔽的山洞,便道、便桥,但列车运行和铁路线路始终无法摆脱日军的炮火袭击和威胁,1942年5月间的一次列车运行,曾被炮火击中,死伤旅客和路员40多人。 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下,洛阳经潼关到西安这段陇海线的运输能力可想而知。1936年,国民党陇海铁路特别党部曾调查过整个陇海线的客运能力,其具体数据如下表(据《陇海铁路调查报告》): 月份(1936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每月上下行乘客 135762 159934 135860 135225 134911 162179 1942-1943年,河南外逃出省的灾民达300万之多。其中陇海线是最主要的途径,大部分灾民选择通过这条路线逃往陕西。以半数计,150万灾民,按照1936年整个陇海线的客运能力,需10个月才能输送完毕。当然,这其中要考虑超载的问题,就福尔曼当年所拍摄的照片来看,整个列车扒满了灾民,其超载量至少在一倍以上;同时,还要考虑1936年陇海线的运输能力远高于1942年的因素,且还需考虑上述图表所统计数据,是整个陇海线的客运能力,而非洛阳至西安段。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说,当局在通过陇海线往外运输灾民这个问题上,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至于货运能力,关系到外省粮食运入河南灾区的问题。陕西是河南省府采购粮食的最重点的地区,其缘由就是因为这段残破的陇海线的存在。但恰如美国外交官谢伟思1942年11月所调查到的那样:“粮食现在也正在运往河南省,但数量很小。……潼关火车站站长说,他不知道运粮的吨数,但他对我说每晚通常有两列火车东驶,每列平均10节车皮,容量15到40吨不等,可以设想平均载25吨。据我所见,东行列车所载货物全是粮食。因此,我估计一个月至少可向河南运进1.5万吨粮食。”按照谢氏调查的数据,意味着这段陇海线便“东行列车所载货物全是粮食”,一个月也只能向河南输送三千万斤粮食,而河南国统区的灾民,据美国救济委员会的调查,有一千多万人,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只能从这唯一的铁路上获得三斤粮食而已。 谢氏的调查究竟准不准确?恰好编辑手头上有一份1942年12月份陇海线的铁路机车车辆调查表。据该表显示:整个陇海线,当时只有货运机车17辆,客运机车15辆;因遭日军破坏,加之修理配件极度缺乏,有19辆机车处于修理状态,70辆机车处于无法使用的“存放”状态(据金士宣《铁路与抗战及建设》,1947年,商务印书馆)。这意味着,较之正常时期,整个陇海线的运输能力已下降了70%,至于状况最为恶劣的西安至洛阳段,其运输能力削弱到何种程度,更可想而知。谢伟思的观察与调查,毫无疑问是相当准确的。换句话说,无论当局如何努力在外省购粮,这条孱弱的陇海线,也救不了省内的1000多万灾民。而这一交通线的岌岌可危,同时又导致重庆乃至河南省府均不能下定决心要求军队将其储存的军粮全部拿来赈灾——事实上,汤恩伯40万部队半年的储粮,供1000万灾民食用半个月尚且不足;何况当局还要以防万一陇海线被切断,届时这40万部队将会彻底丧失后方的给养,其储粮将成为唯一的救命稻草。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