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日经贸需谋新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13-01-04 09:35:37  


 
  对这一模式的争议,事实上在过去数年不断增加。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模式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仍然有着显着的“适配性”。

  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中国劳动力技能未能显着提高,中国仍然需要通过学习来达到超越和创新。同时,在中国多数地区,就业压力仍然十分明显,这意味着中国也不可贸然放弃低端制造业。

  从中国经济发展本身来考虑,是否需要遵循这一模式仍然值得探讨,但在缺乏备选项的情况下,中国也需要避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中日应突破思维定式

  事实上,作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实现东北亚贸易和经济的一体化。

  包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在内,这一经济圈一旦建立,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体量最大、贸易最为活跃的经济体。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东北亚经济圈都将具有显着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欧盟的发展历程值得深思,欧盟的建立实现了贸易壁垒的下降,增强了统一经济体对外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欧盟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的和平与和解,这也是欧盟获得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欧盟发展过程中,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税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也导致了其在过去数年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

  吸取欧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还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欧盟的成立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打破僵局更加重要。

  在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关系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两国领导人要真正实现政治互信,并为未来两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需要突破目前的思维框架。对于仍在致力于“内部挖潜”的安倍新政府来说,尤为如此。

  作者刘利刚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2013年01月04日07:58 来源:财经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