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 |
揭秘全运会利益链:金牌内定裁判成主角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18 10:49:56 |
山东进行巨额投入成为非东道主身份全运会王者 山东为何如此“坚挺” 山东为了打破“东道主第一”的神话,成为近20年来第一个非东道主身份的全运会王者,近几年进行了巨额的投入。 记者|张 伟 山东是上届全运会的主办地,山东代表团拿到了上届全运会金牌总数第一。我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山东有山有水也有人。山有泰山,水有趵突泉,人有孔夫子,样样令人骄傲。 本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作为传统体育大省,有着“辽老大”之美誉的辽宁,借助东道主的优势夺取金牌榜第一,本该如探囊取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本届全运会山东代表团却反客为主,自开幕之后就力压辽宁,稳据金牌榜首位。“辽老大”究竟怎么了?山东为何又如此“坚挺”?在金牌榜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妙? 总局要“政绩”,阻击东道主? 在十二运赛场上,记者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东道主队员几乎没有占到一丝主场优势。比如,在男子竞走、公开水域、击剑、柔道、跆拳道、武术等多个项目上,东道主重点夺金运动员都因裁判不利判罚而丢金。反观来势汹汹的山东队,似乎更像是主场作战,各个项目多点开花,金牌数节节攀升。顿时,外界一头雾水,东道主究竟怎么了?山东势头为何如此凶猛?表面上看,山东代表团金牌滚滚来,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辽宁尽管作为东道主实力稍逊。实际上,东道主屈尊榜眼,山东一骑绝尘,隐藏着更多玄机。 翻开全运会历史,最开始被赋予的使命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自1959年建国十周年开始举办全运会以来,一直到第九届都是在北、上、广三地轮流举办,为何?因为其地方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在前九届全运会中,北京举办了五次,上海和广东省各举办了两次。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九届全运会中,五次东道主北京没有一次获得金牌榜第一。一位已经退休的《光明日报》记者说,“当时北京办全运会,其实更多是国家体委(现体育总局)在办,北京只是出人协调一下场地问题。”在北京东道主的五届全运会中,解放军三次夺魁,广东和辽宁各一次占先。 关于东道主金牌榜第一的说法是从第八届上海全运会开始的。实际上,第一次东道主执牛耳是在第六届的广东全运会中。当时广东就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第七届北京全运会,辽宁第一次在金牌榜上成为第一,这也是“辽老大”绰号的开始。第八届全运会,上海利用东道主身份击败了辽宁,东道主占据金牌榜第一的情况就开始延续了。实际上,那时运动员注册制度并没有完全放开,基本依靠本土队员在打全运会,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都市,繁华的商业之都,在全运会上拿第一也是顺理成章的。 真正靠东道主优势拿第一的是第一次走出北、上、广后的江苏十运会。当时,整体实力非常一般的江苏代表团居然也能获得第一,引来质疑声一片。在十运会上,东道主江苏夺金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之前两届全运会他们加起来仅拿到47.5金,而在家门口作战摘走了56金。同样在十运会上,当时山东拿到了42金,结果十一运会轮到山东举办时,山东的金牌数增长到了63枚,涨幅高达50%。尽管在开幕前山东方面曾经信誓旦旦宣称,不以拿金牌第一为指标,可是他们最终还是以绝对的优势拿了第一。 东道主为何能在短时间异军突起?这应该是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说到底还是总局为东道主保驾护航。 首先,东道主可以利用政策大肆引进运动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总局对运动员实行的是注册制度,其核心就相当于我们签合同一样。哪里给的待遇高,自然就要去哪里。这与我是哪里人,就要为哪里效力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九届全运会中,财力强大的广东率先启动吸引人才机制,他们也如愿获得了金牌榜第一。可实际上,他们有2/3的运动员连一句粤语都不会说。当时的改革开放在广东是开先河的,有南国之风徐徐北进之说,当时广东引进人才的条件是,退役后解决工作,然后给一套住房。因此,九运会东道主广东代表团引进人才超过了100人。十运会江苏共引进140多名优秀运动员,这些引进人才有15人在十运会上获得金牌。十一届全运会东道主山东代表团人才引进数量又有了进一步提高,仅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55人联合培养大名单中,山东与西部地区联合培养了184名运动员。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