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中国钢琴梦 | |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15:21:19 |
这一梦想既不便宜,也不容易。买一架新钢琴要花掉一对工薪夫妇几个月的工资,还要付钢琴老师的课时费,买乐谱、唱片,参加考级和比赛。开销没有尽头。但是傍晚时分在上海穿越摩天大楼林立的街区,你可能会听到大声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在中国传统中代表了渴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据说是因为喝醉了酒想捞水中月而溺亡的。 我去过的所有地方,都在说钢琴。一个上海高管跟我说她要急着回家监督孩子练琴。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虎妈们不能容忍孩子掉队。在去杭州的高铁上,我碰见一个辽宁来的 5 岁男孩,他正打算去松江参加国际钢琴赛。一个音乐管理行业的年轻姑娘告诉我,她从小学钢琴,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他们年轻时都想学音乐,可惜那个年代没有机会。”她说。 “那个年代”把你直接带到了大规模创伤的根底:“文化大革命”。教师被殴打,音乐家手指被弄断,夫妇要划清界限,以免孩子被送去乡下。这种恐怖持续了十年。 我还记得“文革”结束时的情景。我当时正在香港参加电视新闻制片人的会议,在宾馆房间里无聊地换频道时,突然瞥见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播放一场交响音乐会。一位指挥家走上台,给出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重拍。那是 1977 年 3 月 26 日,贝多芬逝世 150 周年纪念。我一边在走廊里大喊着“‘文革’结束啦”,一边冲到宾馆吧台,几位老练的中国通面带同情地看着我这个激动过度的新闻新手,直接给我灌了几杯烈性白酒,把我喉咙烧得够呛。 那一周我没有看到关于音乐会的报道。但是我在上海得到的一本中国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交流史(《红色狂想曲:西方古典音乐如何进入中国》)确认了我当年作为新手的直觉——从那一刻起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恢复了。指挥那场贝五的是李德伦,后来他被选中陪伴小泽征尔重回东北的出生地。小泽带着波士顿交响乐团重返中国,为伊萨克.斯特恩和耶胡迪.梅纽因的中国巡演铺平了道路。 请注意,这些开路先锋里没有一个是钢琴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钢琴爆炸始于两位流行偶像式钢琴家郎朗和李云迪的成功,他们每个人的海报堆起来都有一层楼高。但实际上,钢琴革命始于古典光谱之外。中国的钢琴启蒙是百万销量的法国沙龙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 1992 年克莱德曼首次巡演,弹了约瑟夫.寇司马(Joseph Kosma)那多愁善感的芭蕾舞曲《秋天的落叶》,也是 1946 年伊夫.蒙当的电影《夜之门》的主题曲。约瑟夫.寇司马是个匈牙利难民,不知怎的把中国和西方对月光的看法糅到了一起。克莱德曼在之后的巡演中邀请孩子上台跟他一起演奏。他在中国总共举办了 200 场音乐会,他的影响在中国的两位超级巨星身上都能看到,郎朗华丽似火,李云迪则更为内敛。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