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灵珰百札》看黄炎培与姚维钧的奇缘

http://www.CRNTT.com   2013-11-10 10:14:26  


 
  老年黄炎培的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很可以理解。一般而言,人们都认为老年人世味寡淡,情感枯索,其实,正如黄炎培所说,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类是有情动物。作为老人,经历过劳作、奋斗与爱恨,对世界其实是更怀深情与眷恋的,只是表现得趋于深沉、隐蔽而已。而许多文化中,不乏压制老年人情感的传统。“为老不尊”“寿则多辱”之类的俗语,正是世俗对老人情感的无形规范。王尔德曾经说过一句很透彻也很真实的话:“人老了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心依然年轻。”大抵说的是人到老境,欲望与能力形成反差,同时也未尝不可理解为老人情感与环境及习俗的冲突。只有那些个性强烈者才能冲破流俗的规制,遵循造物赋予有情动物的天性,敢爱敢恨,快意表达。黄炎培绝非腐儒,而是个独立意识很强、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世俗的常情,羁绊不了他,因此在姚维钧面前,才会较少虚饰,而有至情至性的表现。

  与黄炎培的炽烈奔放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姚维钧倒表现出女性在情感上往往更理性与冷静的一面。几个月的鸿雁往返之后,当黄炎培在信中特附一小笺,明确向姚维钧表达爱情时,姚的反应,是还不能接受黄的爱情,她认为,两人还没有见过面,黄对她的缺点还不够了解。这个反应,既真诚,也未尝不是聪明的以退为进。

  黄没看错姚。从黄、姚的通信中不难看出,姚维钧是一个智性、理性与感性平衡的人,知书达理,悟性很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爱情中,她更看重精神上的相知,所寻找的,是灵魂伴侣。她也是一个浪漫的女子,提出与黄炎培约好一天,在同一时间,在异地同时赏月,并将赏月的感受记录下来,彼此交换。凡此种种,今日看来,即使不是空谷足音,也属相当古典的做派。

  黄、姚结婚后,生有四个孩子。1949年后,黄炎培短暂在政府中工作,官至政务院副总理,姚作为黄的秘书,内外兼理,任务繁重。令人欣慰的是,这段奇情不曾褪色。1954年8月,黄、姚结婚第十二年毕,为了纪念,二人特定制了紫红色纸夹,用来包装前述百余多封信。黄炎培在其上题“灵珰百札:黄炎培姚维钧共同生活第十三周年开始”。这就是《灵珰百札》的由来。

  不过,黄炎培有一处看得大错特错。他认为,从人的字体不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福泽。他认为,姚维钧的字端正圆润,将来福泽不会浅。令人唏嘘的是,1965年黄炎培去世,转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姚维钧不堪凌辱,服安眠药自尽,时年五十九岁。她与黄的奇缘奇情,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延续了。

  原题:黄炎培与姚维钧的奇情奇缘

  作者:章诗依 2013-11-8-14:51  来源:经济观察报

《灵珰百札》内容简介: 

  黄炎培,1878-1965,上海浦东人,一身系有多重身份:既是创办了当时著名的浦东中学并创办改办了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南大前身)、暨南大学、上海商科大(上海财大前身)、河海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又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被毛泽东称为“我老师(徐特立)的老师”的教育家;又是先被蒋介石推崇,后由毛泽东亲定的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领袖与代表;既是辛亥革命元老,两拒不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四十年代创建民盟与民建并首任其主席(主委),1949年由周恩来两度来家邀请下出任开国政务院副总理的政治与社会活动家;又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与诗人。

  本书为上世纪四十年代黄炎培与姚维钧未曾谋面以信相交开始及至结下百年之好期间的情书一百多封、家书廿余封、诗篇几十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