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张茉楠:扩张需求能否解决经济增长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08:52:22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讯/“从‘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标入手,着眼于供给侧,重视微观主体的税收激励,实施减税以及税制改革,增强微观主体供给能力,鼓励技术创新,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每日经济新闻今日登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的评论文章“扩张需求能否解决经济增长问题”,文章内容如下:

  随着我国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相继出炉,宏观经济趋向稳定,短期增长无需多虑,但长期增长仍存隐忧,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潜在经济增长率逐步下移的新阶段。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这其中创新宏观管理思路,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培育经济增长的接续动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与金融危机时的经济减速比起来,本轮经济减速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持续高增长的条件、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特别是全球化基本面、要素基本面等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中国开始真正步入增长动力转换的年代。

  经济增长有两种机制在发挥作用,即微观增加供给的增长机制和宏观扩大需求的增长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增长低于趋势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各国政府的普遍思路是如何扩大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也即经济学中常说的“需求管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刺激有效需求不足,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把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常态化、普遍化和长期化。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不尽相同,发达国家更多是需求约束,而发展中国家并非有效需求不足,更多是供给约束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中国尤其如此。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约束并非需求约束而是供给约束,也即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滞后带来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优势逐步衰减,未来五年由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可能将逐步消失,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价格相对调整,中国经济依靠低成本优势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

  因此,必须改变“三驾马车”的分析思路框架,放眼于长期供给的新分析框架,因为长期供给才是决定一国潜在增长轨迹的关键。从当前“调结构”的政策思路来看,在“出口-投资-消费”之间找平衡,探讨的都是总需求概念,而供给硬约束才是本轮经济回调的最重要因素。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