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包道格:切勿以牙还牙 | |
http://www.CRNTT.com 2013-12-30 08:47:31 |
最近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办公室里,包道格接受中评社记者1个半小时的独家专访,细述其走上中国研究之路的陈年往事,见证美国与台海两岸三角关系变迁的体会。 说起在美国政府中参与对华决策的最大遗憾,包道格说:“天安门后”时期,原先美国政府设定的许多推动对华关系项目,因为国会态度骤变,需要逐一严格审批而难以实施,美中关系一度陷于困顿。展望未来,他认为,今后10年是美中两个大国是和平共处还是走向冲突的试验期,这10年做好了,美中关系就能取得乐观的结果。 从小对华感兴趣家人反对 包道格与亚洲和中国的缘分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家住宾夕法尼亚州小城的他,经常到家旁边的一个传教士训练学校的游泳池去游泳。那个学校专门培养去亚洲的传教士,学校的房子本身就带着一个中式屋顶,牧师用中文、日文、韩文授课。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只有几岁的他经常听见牧师对学生说:到亚洲去,到亚洲去。 1959年,在包道格12岁的时候,西藏发生叛乱,达赖出走印度。当时卢斯拥有的《时代周刊》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汤姆斯,对西藏事件有密集的报道。少年包道格深受影响,年仅12岁在学校写的第一篇分析文章就是关于西藏。 越战期间,包道格上了布朗大学,对军事与安全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他很关心美国为什么要打越战,读的越战东西越多,就越专注于中共如何支持越共,扩大共产主义的影响力。于是他选择了布朗大学的中国研究和亚洲历史专业,并开始学习中文。 当时身为校报编辑的包道格,每晚用打字机逐字敲打出稿件,并校对报纸的大标题,通常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而早上8点就是中文课。因为缺觉,包道格总觉得很累,靠咖啡加糖提神,对中文四声“妈、麻、马、骂”头疼不已。好在他的两位中文老师很好,也很严格。包道格称他的中文学得不好,读的能力不错,但说得差点,因为那时美国与中国大陆没来往,作为本科生,台湾也不容易去。好在布朗大学有一个“中国逻辑方法”项目,训练学生在图书馆里搜集中国资料,利用《四库全书》研究中国历史,让包道格觉得受益匪浅。 福特基金会那时着眼于培养美国研究国际关系的人才,资助成立了许多区域研究中心,比如苏联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包道格在学校支持下,选择了中国研究,但他的家里人却反对,说研究中国没有“钱景”,将来养活不了自己,不如去当律师挣大钱,但包道格依然决定投身于中国研究。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