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粮食不安全,城镇化就难推进 | |
http://www.CRNTT.com 2013-12-31 08:49:03 |
1斤小麦要1000斤水 文章分析,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农业又处在最好的历史阶段,但是农产品的供应实际上是越来越趋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正式对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做出过两次判断。第一次是在1998年,就是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那时候做了个判断,认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又做了个判断,叫做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 也有很多人说,既然粮食不够,那就应该多调动农民去生产。既然大豆不够,植物油不够,能不能多生产一些大豆和植物油?这个意见当然非常好,但问题是土地有限啊!要增加大豆和植物油生产,那么什么农产品可以减少生产?其实没有可减的,每一样的需求都在增加。 2011年底的耕地总面积是18.24亿亩,加上南方地区一年种两季、三季等,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是24亿亩。这24亿亩怎么用呢?去年16.8亿亩用在粮食生产上,否则没有11000亿斤以上的粮食;2亿多亩用在植物油上,否则产不了1000万吨植物油;8000万亩用在棉花上,3000万亩用在糖料上,3亿亩用在蔬菜上,还有茶、麻、药等等都需要用地。所以不努力提高我们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出,就没什么增加供给的余地。 要保证城镇化顺利进行,农民还得不断地往城市转移,农民的消费还会不断地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那么城镇化有可能在遇到大波动的时候不得不中断,大家又得回乡下去找饭吃。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为什么中央特别强调解决好 “三农”问题,为什么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这是由我们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过去的鱼米之乡现在都得调进粮食了,整个粮食生产地域的分布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南粮北运的国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主要是为了南粮北运,隋和隋以前开出的运河实际上有两个分岔:一个是到河南,到许昌、开封去;一个是到北京,都是为了保证当时政治中心的粮食供给。南粮北运的局面基本上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转变了,变成了北粮南运。现在我们的粮食生产主要靠北方。 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是,整个长江以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粮食是高耗水的作物。在华北地区,如果采取大水漫灌的办法,一亩地你想有个好收成,即达到800斤以上的小麦产量的话,除了自然降水之外,一季至少浇上三到四遍水,浇一遍水100吨,浇四遍水就400吨, 400吨水浇下去, 800斤小麦产出来。所以,是一斤小麦1000斤水。 当然,技术上有节水的余地。如果改成喷灌,大概100立方米就够了。如果改成滴灌,大概50立方米就够了。但这都需要增加成本,粮食就要随之提高价格,方方面面因素都要考虑进去。现在这种主要依靠北方缺水地区来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体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出现水资源短缺,很多粮食主产区都将难以为继。 现在南方同志包括上海、江浙一带的同志都喜欢吃黑龙江产的大米。黑龙江过去很少产大米,现在成了全国最重要的粳米供应基地之一。主要增产的大米在哪里生产呢?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过去是沼泽地区,开垦为农田生产水稻之后大量抽取地下水。过去打下去不到一米就可以出水,现在要十米以下。如果补给不了,那么土壤就会不断退化,环境就会不断恶化。 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人,在今后的十几年中还将继续增加人口,怎么面对粮食安全?确实应该把它放在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粮食供应跟不上城镇化,再向前推进就很困难。所以,我们要看到GDP的增长,看到财富的增长,更要看到我们的农业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中央提出一定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定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定要捋顺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一定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