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型城镇化是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

http://www.CRNTT.com   2014-03-12 08:30:10  


 
  2.“生态功能区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国家蓝图

  文章称,中国国土辽阔,哪些地方可以建城,哪些地方应当种粮,哪些地方必须保护,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已有原则安排。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阶段不一样,不同地域的特色不一样,城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采用一种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合理布局,使规划成为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蓝图”,而且能“管用到底”。从发展现实和需要出发,迫切需要尽快出台并实施全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并做好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和组织落实,引导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中国对城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化战略上,最初的方针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后来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目标是“两横三纵”战略。

  “两横三纵”战略,是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最先提出的,是中国城镇化将要发展形成的中长期格局。所谓“两横”,是东西走向的两条主线,一是沿江主线,由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江淮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构成,二是沿陇海铁路(也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线。“三纵”是南北走向的三条主线:一是沿海主线,二是京广、京哈,即北京到广州、北京到哈尔滨主线,三是包头到昆明,也即沿包头到西安、成都、昆明主线。“两横三纵”战略是近中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的蓝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是国家层面“管到底”的一张总蓝图。

  “两横三纵”战略的核心是城市集群发展,包含超大型城市到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不同规模的城市体系。城镇集群发展可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错位发展,提升城镇的整体竞争力。从影响看,既可以有世界城市或国际化城市,也有国家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既可以有全球经济或金融中心,也可以有以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空间布局等要素的协调发展、优化组合、共生共荣。从政策导向看,国家不应鼓励某一规模的城市优先发展,而应尊重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让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让城市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3.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标杆

  文章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本质上是要以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新型城镇化是在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背景下再起步的,这决定了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历来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城镇化地区尤为突出。回顾一下中国环境保护历史可以发现,环境污染最早出现在大中型城市,包括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的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以用土地、水资源的情况加以说明。中国的城镇用地规模扩展过快。2000年~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每年占用土地数十万公顷。从用水情况看,在中国660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有的城市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了城区局部地段塌陷、并带来建筑物破坏等的严重后果。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旧账未还、又欠新账”。中国城镇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水泥占全球的46%,钢铁占全球的35%,污染物排放强度超出了环境可以消纳的容量。2013年的灰霾天气就是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灰霾天气还被媒体称之为中国的“环境公害”。

  是延续粗放的城镇化道路,还是走出一条新的城镇化道路?是我们在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城镇化的新起点上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如果选择错误,中国的城镇化将付出更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选择正确,城镇化不仅可以得到健康发展,还可以纠正已经出现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正是在对中国资源环境代价研判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顺应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历史潮流,将生态文明纳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能源供应、物流、居民消费等方面,走一条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关键是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整体最优,在时间、功能、发展上相互促进和协同完善。节约资源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之策。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加强节能降耗减排二氧化碳,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推进绿色建筑,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广泛利用;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从城乡关系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上楼,更要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所有城市居民都应有诚信、包容、公平等文明素养,这比高楼大厦、宽马路大广场更为重要。应促进城乡发展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模式转变,使城镇化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加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费支撑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