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为奴十二载》: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4-03-21 13:00:28  


 
  “身体”之于“自由”的意义

  在一次访谈中,麦奎因提到自己和一个非裔美国人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的船驶向了右面而我的船驶向了左面”。借这个抹去太多历史细节的患难情谊比喻,他将自己和美国的蓄奴问题联系起来,即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血脉源头,承受着相似的奴隶制迫害,只不过一支去往美国,而另一支来到欧洲。的确,黑人身份始终是麦奎因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如他常常提到父亲在临终前给他讲述的在牙买加受到歧视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给他的震撼,而他早期拍摄的短片,如《照明器》、《加勒比人的一跳》等,也不断试图碰触殖民历史和黑人境遇的主题。可以说,麦奎因对奴隶制的关注起于一种使命感,而所罗门·诺瑟普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而着的《为奴十二载》以其真实性和细节感,为他提供了一条得以付诸实践的路径。他提到,大部分的人以为自己了解奴隶制,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而《为奴十二载》承载着向人们展示奴隶制的重任。基于这种意愿,他对原着产生了某种颇为强烈的执着—据称,影片中80%的对话来自于原着。

  不过,麦奎因对奴隶问题的认真与执着,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致了人们对影片《为奴十二载》的诟病。几乎在所有的访谈中,他都不得不回答相似的问题:为什么要以这样惊心动魄的长镜头来再现帕齐受鞭打的一幕?在这个7分钟的长镜头中,帕齐近乎窒息的抽噎、背后腾起的血雾与开裂的鞭痕,埃普斯疯狂的抽打,埃普斯夫人冷静而狠毒的怂恿,普拉特绝望的呼喊交相呈现,构成了极为刺激感官的施虐场面。许多人为此感到不适,而麦奎因对此的回答却带有几分庄严:“因为我们需要展示证据。私刑应该以它最合适的方式实行。因为成百上千的人曾经面对这些。有人的先辈曾经历这样的事,因此我必须如我已经做的那样将之呈现出来。”可以看到,正是在一次次的私刑场面中,麦奎因呈现出了奴隶制的压抑与扭曲,并放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批判。

  另一个较为著名的段落,是普拉特被吊在树上,仅用脚趾撑地来维持悬于一线的生命。在一个全景镜头中,前景的树枝与地面稳定的平行线被普拉特抽搐、晃动的身体连接起来,形成脆弱而有张力的画框,框住了不远处从房子中若无其事地走出、活动的黑奴。继而,几个浅焦镜头将普拉特虚化为暗斑,并越过他依次展现明亮阳光中嬉闹的孩童与楼阁上沉默的福特夫人。强烈的动静、明暗对比,使画面充满不安与怪诞,将普拉特作为一个奴隶的脆弱、无力以及他人的冷漠与软弱淋漓地呈现出来。“身体”在此承载着最为丰富的意义—它是“证据”,是束缚,是暴力的作用场域,也是制度可以规约的最根本实体。

  实际上,以身体作为表意场所的方式在麦奎因的电影中并不陌生。无论是《饥饿》中绝食抗议的北爱尔兰共和军鲍比·桑兹日渐消瘦和毁坏的身体,还是《羞耻》中耽于性瘾的亢奋身体,都在毫无遮蔽的展示中不断强调、推进着影片的主题。如果在这一点上将3部影片对比来看,会发现《为奴十二载》似也有着超越控诉奴隶制的层面,即它不仅是谨慎而忠实地重现了一个曾有极大影响的“真实故事”,而且,它也与前两部影片相呼应,延续着麦奎因一贯的关注,即“身体”之于“自由”的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