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型城镇化面临诸多新难题新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4-04-07 10:03:57  


 
  5.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城市转型,与亟须城镇化的人口素质存在脱节

  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工业化后期的城镇化动力将从制造业转向房地产租赁业、专业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对高素质人员需求量会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转型赶上了智能和互联网时代,高学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中等技术岗位同样面临严重的挑战。比如通常认为医生是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很难被取代,但是由于医疗设备技术的发展,机器的诊断正在替代经验丰富的医生。

  制造业的流程化、分工精细化、智能化等管理,一般专业服务业也许会被智能技术所取代。这种人员需求和中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结构严重脱节,中国新增城镇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多处在低端,而大中专毕业生也难以达到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毋庸讳言新型城镇化人口素质和供给结构存在严重的“素质裂痕”。

  新型城镇化目标和路径何在

  文章称,面对中国城镇化现状和问题,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旨在解决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其全局性目标当然是促进社会向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发展,其次的目标是促进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1.新型城镇化原则

  一是在改革思维上有别于以前的思路,应更关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当前,房地产占据了中国居民财富的绝大部分,推进城镇化必然涉及农村土地、房屋等财产的流转问题。在房地产流转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弱势群体,防止其财富流失或被剥夺,从而保护社会经济的有序转型。

  二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应来自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革新,在于经济发展和知识外溢。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要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否则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因而,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专业人员的激励机制,改革人才晋升和薪酬体制,是激发创新的必然途径。这也是弥补新型城镇化素质“裂痕”有效途径。

  三是按市场规律推进稳步城镇化,促进新型城镇化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从美国经验看,现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先后来自工业化、专业服务业和全球化带来的净移民,是随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自然而然发生的变化,遵循了市场原则和规律,尽管在有些时期也表现出了一些城市病,但最终基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中国城镇化也应当遵循市场原则和规律,根据产业发展和变迁实现新城镇化建设,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一是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是基础。以前的改革是沿着“做大蛋糕,利益分配”的原则推进。在分配中,为了换取改革的推进,往往向权利持有者输送更大的利益换取,其结果造成收入分配曲线斜率更大。200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有学者估计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可能超过0.5。收入水平是市民化的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应该是重中之重。其目的在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消除收入“断崖”,以形成较为平坦的新收入分配曲线。

  二是加强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财政转移支付。这部分常住人口长期处于低工资状态,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新型城镇化正是反补这部分人口的历史机遇,也是道义层面和经济建设层面所要求的。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的收入是城镇化的根本路径,其方法包括增加对其转移支付和提高工资水平,但工资水平受制于生产效率和外部竞争力。在实施层面具体可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三险一金”的覆盖面、加大养老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有序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平衡四大改革任务。新型城镇化的配套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房、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新增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市民化将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将其一并考虑。但是中国城镇化所积累的问题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也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规划》时间期限为2014-2020年,在这一时间段中,如何有序进行制度改革仍需进一步细化和效果推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