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世界是屏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14 13:17:49 |
生活因屏而变,是福是祸? 世界是屏的,因而世界更是平的。屏的技术把世界变平了,每个人都可能变成世界的中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辐射他人,但这个“世界”,是为你而私人定制的:你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想看到的,或者是由大数据后台根据你的偏好推荐的;你所传播出去的一切也都只被设定的特定群体接收,他们围绕你设定的主题和你互动;现实世界中,各种智能设备会领会你的意图、执行你的指令,帮助管理好你的一切。 但屏的世界带来一个问题: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的生活方式导致人和屏要不停地接触,否则就可能因为获取不到信息而感到焦虑不安。最典型的就是“手机依赖症”、“Wifi依赖症”,当这类人的手机没电或者进入到没有网络的环境,他们几乎就和“失联”一样恐惧。有人还为此发明了专门的术语“FOMO”(Fear of Missing Out);相对地,能有节制地接触屏幕,享受线下生活,则被称为“JOMO”(Joy of Missing Out)。 尼克·比尔顿,《纽约时报》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编辑,在传统媒体工作却是屏幕的“狂热信徒”。针对FOMO,他认真地去求证了大脑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大脑的学习能力很强,通过训练可以令其与技术一同“进化”。他认为,将来人们都不得不训练自己的大脑适应多重任务,学习计算机的多任务处理方式,因为技术一定会将“碎片化”变成一种常态,就好像大数据在网络中的分布状态一样。FOMO与JOMO,在他看来都是正常的。 发展技术,让作为媒介的屏更加先进,从而增强人本身的能力,这正符合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智能手机为例,集成的众多传感器其实已经让它拥有了接近人类的部分感官和功能:摄像头是眼睛,麦克风是耳朵,喇叭是嘴巴,触屏、指纹识别、心律感应等是皮肤,处理器以及云计算能力是大脑……手机的感知能力好像已经是无所不包,难怪“幽灵雷达”让人半信半疑;某搜索巨头号称对手机吹一口气就能检测出人体的详细健康状况,就让人几乎没注意到这条消息的发布日期是4月1日。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有一天,屏幕们真的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它会“叛变”吗? 技术的支持方提出:早在1996年,尼葛洛庞帝的经典著作《数字化生存》中就描述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比特重建世界、媒介再革命、虚拟现实等。他对由技术创造的新世界持乐观态度。现在已经快过去20年了,书中的许多预言已经实现。每当新技术出现时,公众和媒体上都会出现针对其弊端的批判,就在最近几年,还能看到“何弃疗”的电击疗法治网瘾的新闻。把新事物看作洪水猛兽,最后只能被这股浪潮裹挟,“死在沙滩上”。 这些说法当然有道理。不过,反对方的想法也不容忽视。有人建议,无论技术发展得多快,一定要在人的本能与技术之间筑起一道樊篱;否则,必然带来无穷后患和本性的迷失。一个例子是安全上的担忧。例如,汽车如果全盘智能化、依赖云计算,万一中控系统或者云网络被攻破,一部高速飞驰的汽车就能轻易成为“夺命于千里之外”的杀人机器。另外,像前面提到的智能文胸、智能睡衣,听上去很好玩;但是仔细想想,如果连真爱这样的东西都要靠屏幕来确认,那岂不是人性的极大悲哀? 作者:王煜 2014-04-11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