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赵春山:欧安会对和平协议有何启示

http://www.CRNTT.com   2014-05-01 00:14:36  


 
  马英九执政后,以两岸和解实现台海和平,即是政府推动大陆政策的主轴,也是建立“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道重要防线。马英九认为,台湾必须成为台海的“和平制造者”。因此,早在2005年7月,马在当选国民党主席后,就把“连胡会”的五项共同愿景,包括“和平协议”在内,纳入国民党政策纲领,并成为2008年参与“总统”大选的政见。2011年10月,马英九在竞选连任白皮书“黄金十年”中更强调“和平两岸”,宣称“在‘国内’民意达成高度共识,两岸累积足够互信的前提下,秉持‘“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的原则,通盘评估‘国内’外情势发展,审酌推动两岸商签和平协议,以维护两岸永续和平。”谈到两岸和平,马英九特别注意西方学者研究维也纳会议(1814-1815)后,导致和平时期原因作出的结论,认为“人必须先改变思维,才能改变行动。”至于如何建立两岸关系的新思维,马英九强调必须放弃过时的“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模式,马英九认为只有放弃单边主义思维,两岸才能用同理心看待对方,才能站在对方的立埸思考问题,才能免于因坚持主观意愿,从而忽略了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其他客观环境因素。马英九据此提出“和解制度化”的主张,认为两岸藉由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可以建立起诸多明确或潜在的原则、标准、规范以及程式,也让双方的期望能有所交集。马英九认为,正由于这样的交集,在两岸关系中产生了可预测性与信任感,因此促成了台海与区域的稳定局势。马英九更指出,“和解制度化”除了要减少误判的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任何企图扭转此种趋势的成本增加。

  如上所述,追求和平曾是两岸执政当局共同的愿望,有其持续性的一面;但在认知对方背后的政策目标时,因为缺乏互信而产生的疑虑、错估和误判,却造成两岸关系长期的紧张不安。造成两岸缺乏互信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生活方式和制度的不同,也有因为政策偏差而产生的后遗症。

  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地位,两岸决策当局采取的和解政策,是促使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让“和平协议”成为各方关注的议题。尽管如此,双方仍未建立稳固的互信基础,来落实“和平协议”的主张。例如,不仅李登辉执政后期和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两岸政策,被对岸视为具有“台独”的倾向,连马英九提出“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现状”的说法,也被对岸有些人形容是“独台”,或是“和平分裂”的固定化。另一方面,在台湾内部,也有人把对岸提出的“和平协议”视为“统一协议”,极力加以抗拒。值得注意的是,民调显示台湾民意对中共政权和大陆民众的不良形象有增无减,使得理性讨论“和平协议”的空间大为缩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