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为谁转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6-07 09:43:08  


 
  货币政策顺应新形势而调整的概率在上升

  文章指出,现实的情况可能还要稍微严峻一些。

  首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最新监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6461亿元,不良率达到了1.04%。在信贷高速扩张之后的五年左右时间里,往往是金融体系中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时期。值得警惕的是,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当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仍将双双上升。监管层也认为,虽然目前的风险总体可控,但扩散的趋势较为明显。即便商业银行通过拨备足以吸收目前的不良贷款,但这仍会消耗银行的大量资本。

  其次,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改过去的升值趋势,转而出现了超出人们预期的贬值之势。引起这一转变的因素虽然复杂,但它更可能是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前景不太乐观的反应。日益增多的地方政府加入了对房地产的“救市”行列,不仅放弃“限购令”,还采取了“限降令”,这表明,地方政府对经济前景颇有寒意切切之感。最近不同的政府相关部门以相近的语义表达了对近期经济前景的担忧,如所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云云。李克强总理5月28日会见施瓦布时更是直言,要增加政策储备,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政策转变的信号似乎比较明确了。

  因此,在“讲政治”而相对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顺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更高当局对形势的新判断而做出进一步调整的概率在上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下“猛药”来“保增长”。毕竟,2009年扩张政策的遗患犹存。

  在经济总体的杠杆率已处于较高水平、社会融资总量和传统的信贷增长率都不算低的情况下,过量地放松货币政策无疑会损害中长期的增长。因此,就货币政策具体操作而言,再贷款、再贴现与公开市场买入、与财政当局协调配合增加国库现金管理规模、常备贷款便利、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等都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箱中。

  相比较而言,前几种工具操作的力度和时机更灵活。从预期管理的效果来看,前几种可进行日常性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属非日常性的操作手段,其调整会引起更多的关注,日常性政策工具的调整对公众的预期影响不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那么大。但另一方面,前几种政策工具中,金融机构要向央行支付相应的利率,央行支付给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又非常之低,像再贷款之类的操作,央行往往处于较被动的地位,降准既可减少金融机构资金的机会成本,又可让央行的政策操作较为主动。

  但目前是否要全面降准,是值得小心考量的。因此,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做出反应时,央行应会采取相应的政策组合,而且应侧重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操作,而不是负债方。除此之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央行将会继续深化利率、汇率机制的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创造更良好的货币金融条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