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一个中国军官的诺曼底亲历

http://www.CRNTT.com   2014-06-10 11:49:56  


黄廷鑫(图中坐者),黄埔第17期学员,中国大陆唯一健在的诺曼底战役亲历者。
  中评社北京6月10日讯/“国民党52军在美国援助下进行训练后,参加了整场诺曼底登陆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材料表明中国‘入常’的主要原因是……” 2014年4月19日,湖北七市高三毕业联考历史考试,当同学们在试卷上看到这道题目时,顿时傻了眼——教科书里没有,老师也没讲过。

  既然是考题,那就是有标准答案的。这道选择题也不例外,标准答案是“B”,也就是“英美战后抗苏的需要”。 然而,根据维基百科的公开信息,国军52军在抗战初期参加了台儿庄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后驻云南,抗战胜利后赴属于中国战区受降范围的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之后投入内战。52军从未远赴欧洲,湖北历史考题堪称荒谬绝伦、荒诞不经。这样的无稽之谈,成了考题,还有标准答案,直接导致学生、家长的不满。

  那么,是否有中国军人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的诺曼底战役呢?

  在诺曼底战役70周年之际,《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一书问世。《新民周刊》记者在杭州师苑新村找到了该书的作者黄山松先生。黄山松是黄廷鑫的二儿子,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有生之年获得法国勋章

  “尽管中国当年没有参加盟军的行动,但还是有几十位中国军官参加了诺曼底的登陆行动。”这是2006年,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的原话。

  当年5月,黄山松在家里接到杭州市外事办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是法国政府得知中国还有一位曾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老人。他们希望黄廷鑫老人及有关方面能提供核实材料。“当时,年近九旬的父亲正在住院,我向他求证核实那段时间的经历。”黄山松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大约在6月,我又接到浙江省外事办打来的电话。我被告知:法国方面已经证实了父亲在1944年6月6日凌晨,参加了诺曼底战役中的海上防潜和警戒任务,决定对父亲授勋。”

  差不多同时,黄家人收到了时任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高毅亲笔签署的信件,信中说:“黄先生,我荣幸地通知您,法兰西共和国总统2006年5月11日发布命令,授予您法兰西荣誉勋位骑士勋章。此荣誉勋位为法国最高荣誉,授予功勋卓著者。通过此次授勋,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向您参加诺曼底登陆及土伦登陆的行动表示祝贺。”据记者了解,荣誉勋位骑士勋章设立于1801年,设立者为拿破仑。在法国所有勋章中,荣誉勋位骑士勋章级别最高。其起初只授予战役中有突出战绩的人,后来逐渐扩展到在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民间人士。目前也仅有约100名中国人获得过这枚勋章。

  黄山松告诉《新民周刊》:“法国方面在授勋之前,不仅请父亲本人和中国有关方面提供核实材料,还在英、法等地进行查询。”

  “我们得到了参加此次行动的中国军人的名单,黄廷鑫的名字就在其中。”薛翰当时称,“黄廷鑫还参加了1944年8月14日至15日的普罗旺斯登陆行动。他为把法国的领土从纳粹统治中解放出来做出了贡献。”

  2006年7月5日上午,在浙江省外事办大厅,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受法国驻华大使之托,代表法国政府向黄廷鑫颁发 “荣誉勋位骑士勋章”。他亲手将勋章佩戴于坐在轮椅上的黄廷鑫胸前,并说:“这枚勋章同时表达了对所有参加过这场战役中国人的感谢。……1944年,在法国最困难的时刻,中国与我们并肩站在一起,法国不会忘记。”

  虽然因帕金森综合征,黄廷鑫老人当时言语行动都比较困难,但他还是坚持发言:“60多年前,我有幸在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与盟军并肩战斗,当我看到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纪念诺曼底战役,我更为自己能够亲身经历人类历史上这样伟大的事件而感到自豪。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和我一起在欧洲战场参战的20多位同学,也想起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所有中国人,这一崇高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他们。”

  黄廷鑫老人当时的身份是——浙江理工大学的离休教师,也是当时中国大陆唯一健在的诺曼底战役亲历者。2009年11月11日,黄廷鑫老人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92岁。

登上航母的艰辛过程

  黄廷鑫在安庆高级中学毕业后,投考了青岛海军学校。当时的考试方式是——由学生到当地教育局报名,试卷由青岛海校寄到安庆,考完后教育局再将之寄到青岛海校批阅,再根据成绩录取。黄廷鑫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已经是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他先到南京报到,开始为期半年的军训。随着1938年1月青岛沦陷,青岛海校的新生与电雷学校、军需学校等五所军校开始内迁。一段时间,黄廷鑫和同学们在四川万县狮子寨学习海军知识。狮子寨有一瀑布,高约15米,瀑底是一大水潭,叫白龙潭。这是这些海军学生游泳的地方。

  “我们学海军,除了课堂教学外,实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抗战爆发,海军的舰艇已经所剩无几,实习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学校表示各班将在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后,按时毕业。”黄廷鑫口述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廷鑫于青岛海校毕业后,在成都军官学校学了一年炮兵,于1942年夏天正准备分配部队时,获悉军事委员会招考赴英美留学人员,就赶赴重庆投考。考取之后,直到1943年初夏才接到录取通知。与黄廷鑫同时录取的共74人,其中50人赴美,24人赴英。这74人被编入中央训练团第25期受训。受训期间,蒋介石常来讲课,讲课内容大多是一些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

  乘坐陈纳德“飞虎队”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后,黄廷鑫一行由加尔各答到孟买,好不容易才于1943年10月登上了英国商船。这是黄廷鑫于抗战初期投考海校五年后,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海洋。

  为了防备德国潜艇,黄廷鑫上船后和所有登船者一样,获得救生袋一只。商船由军舰护航,压阵的是一艘航母,从航母起飞的四架飞机,不时掠过船队上空。船队经印度洋、亚丁湾、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经地中海前往英国。这是二战以来,首个经过地中海前往英国的船队。经过直布罗陀海峡之后,船队于11月初抵达英国。在经过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洽塘(Chatham)兵营等实训后,1944年5月中旬,26岁的黄廷鑫与同学葛敦华被分配到皇家海军“搜索者”号(H.M.S.Searcher)实习。

  “搜索者”号为美制轻型航母。当时执行的多是护航任务,出海训练也很频繁。黄廷鑫生前曾向媒体透露:“我在舰上的主要任务是航海值更,负责观测航母在海上的角度是否合适,在编队中的位置是否正确。航母必须根据风向、水流来决定航行的状态,从而保证飞机顺利起降。航空母舰在航行的时候,一分钟都不能耽误,我们要时刻监视着飞机换班、在天空飞行是否有异常等情况。”

为诺曼底战役警戒

  初登航母,黄廷鑫总算搞明白了这个飞行甲板只有100米的家伙,是怎样起降飞机的。“其一,航母是活动的,能以高速航行。飞机迎着风速起飞,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可获得升力。其二,航母的飞行甲板上,有一套设备,使飞机停止。在飞行甲板上,每隔七八米,就有一根钢缆。钢缆平时是放下的,飞机降落时,钢缆由两个支架升高到6-7英寸。飞机尾部的钩子放下,拖在机尾下方。飞机飞向航母,在未达甲板时,就要关油门,让机尾的钩子在飞行甲板上拖过。”黄廷鑫口述中,如此记录。

  1944年5月底,“搜索者”号驶出苏格兰斯卡巴夫洛军港,一天后到达位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港。6月2日晚,“搜索者”号悄然离港。这一天,黄廷鑫唯一感觉到与往常不同之处是——原本航母都是白天离港,这次竟然是晚上。种种迹象显示,盟军反攻迫在眉睫。

  但是,直到诺曼底登陆胜利完成以后,黄廷鑫才明白,“搜索者”号此次出航,正是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媒体曾经报道说,“1944年6月5日晚上不是黄廷鑫值更,他便在航母上休息。一切都显得十分平静,没有任何将要到来一场恶战的预兆。当时,航母的所在地离诺曼底海峡六七十海里(约150公里)。 ”

  6月6日早上7时,黄廷鑫在舰上的餐厅里用餐时,突然听到英国的BBS电台广播发布新闻:“我们的飞机已经在诺曼底实施空降。”黄廷鑫说他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十分高兴,但大家很快又冷静了下来,心里都直打鼓。“我们对此事十分谨慎,不知道我们的空降部队在诺曼底是否能站得住脚。因为,在此之前,英国在海上已经吃了不少苦头。”

  黄廷鑫吃完早餐后,就来到驾驶台值更。“我看见飞机都是一排一排地出发,对敌方进行地毯式的轰炸,每天都是头一天晚上去轰炸,早上4点钟左右回来,天空中的飞机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一掠而过,就像天空中的飞鸟,至少有一千多架飞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三天。”

  这就是诺曼底登陆,盟军共出动1万多架次飞机、3000艘军舰。在英伦三岛以及所有的港口,到处都是军队,还有许多运输的船舰——运输油料、物资和器材的船舰。黄廷鑫后来还听说,在那之前,潜水员已经破坏了海峡中的障碍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登陆做准备。

  诺曼底登陆后,黄廷鑫紧接着就随“搜索者”号参加了盟军在法国南部土伦港附近的登陆作战,时间是1944年的10月。土伦登陆胜利后,“搜索者”号开到马耳他稍作补充,就又出发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执行盟军进军希腊的任务。“搜索者”号的任务是空投希腊王族成员,让他们回国重建政府。1944年底,“搜索者”号回到英国,黄廷鑫也结束了在航空母舰上的实习经历。接下来的一年中,黄廷鑫和他的同学们全都在学习正式的海军课程。

  近一年的学习结束后,黄廷鑫又被派到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对日作战。他还没赶到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日本就宣布投降了。1948年,黄廷鑫回到中国。作为曾在英国航母上参加过诺曼底行动的中国军官,黄廷鑫却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航母出海。

  早在1928年,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经呈文给国民政府,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抗战时期,陈绍宽于1943年11月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称未来中国沿海共需20艘航母。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等人,结合当时的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 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回过头来再看陈绍宽的航母梦,梦之切切,还真不是画饼充饥、无稽之谈。毕竟,黄廷鑫、葛敦华们,成为了第一批登上航母参与作战的中国军官。而他们的航母梦,随着“辽宁”号的入役,也将更进一步接近真实。

  题:一个中国军官的诺曼底亲历

  作者:姜浩峰 2014-06-09 09:06:39 来源: 新民周刊(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