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4-06-16 10:56:55  


 
  4.乡村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缓解,而城镇贫困问题却会日益突出,非贫困的农村人口可能变成贫困的城镇人口。

  伴随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劳动力到非农领域就业的大规模化,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大幅增长势头,加上近十年来奉行“少取、多予”的惠农政策,免税、补贴加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乡村贫困问题确实得到了极大缓解。然而,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后,却可能成为城镇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因为这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要承担起较乡村更为昂贵的城镇生活成本绝非易事;而年轻一代的城市人也可能因房价与其他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而陷入贫困状态。

  5.物质贫困问题在快速化解,而精神贫困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物质贫困的化解并不意味着精神贫困问题在同步缓和。事实上,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式微,公益责任和互助意识的弱化,再加上政策歧视与社会排斥的客观存在,既导致了整个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以自利为追求目标的取向,也带来了公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度偏低、不安全感与焦虑情绪蔓延等。所有这些,均显示了当前社会的精神贫困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因此,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不仅要继续向物质贫困宣战,同时还要向精神贫困宣战。

  面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贫困现象,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亦需要与时俱进。

  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需要更科学的统筹规划,并尽快完善各种制度安排

  文章提出,第一,应当在提供公正、有效的制度供给上下大功夫。在中国经济已经具备日益雄厚实力的条件下,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及其解决程度将越来越取决于相关制度安排的公正与有效。为此,有必要全面评估现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并确保分配正义、促进区域之间与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平等就业、实现同工同酬、提高公共资源的扶贫与济贫精准度、建立扶贫退出机制、尽快消除一切制度安排或政策中的歧视现象,无疑应当成为新时期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应当优先考虑的部分。只有确保相关制度供给的公正与有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第二,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不断壮大反贫困的物质基础。反贫困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不仅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引领,还迫切需要有合理的机制来利用公共资源撬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如果能够形成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三种资源并举,做到在公共资源的牵引下各显其长、各施其能,则反贫困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当务之急是要强化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助推社会资源参与反贫困;同时,为市场资源投向反贫困领域设计更加合理的牵引政策,包括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细化税收优惠政策、明确金融政策支持等,以便为市场主体参与反贫困提供行动指南和稳定预期。还应当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参与反贫困行动建立相应的褒奖机制。

  第三,需要多管齐下,真正形成立体型的反贫困新格局。根据针对贫困地区与困难家庭的调查,新时期的反贫困需要的是立体型的应对机制。因此,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外,还特别需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医疗扶贫,等等。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更要尽快形成立体型的反贫困新格局。用普惠性政策解决普遍性问题,用个性化服务解决特殊性问题,双层并行、多管齐下,应当成为新时期实施反贫困战略的基本取向。如果确立了立体型的反贫困格局,就能够为各界、各方参与反贫困提供更加适宜的途径,进而广泛调动各种资源,共同促进中国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