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巴西电影:很“黄”很暴力的寻根实验 | |
http://www.CRNTT.com 2014-06-18 13:28:37 |
百年历史 前世今生 其实早在1896年,欧洲的电影放映设备便已传到巴西,仅比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晚六个月。1908至1912年被称为巴西电影的黄金时代,本土影片非常兴旺。默片时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歌舞片,歌者躲在银幕后真唱。第一个走红整个西方世界的巴西明星是卡门·米兰达,能歌善舞,三十年代在本国起步,四十年代进军美国获得成功,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中国剧院门口留手脚印的拉丁裔明星。她以头戴水果点缀的帽子着称,被认为是后来“热带运动”的先驱。 四十年代的商业电影虽然受到知识分子和新电影运动的耻笑,但观众群极为广阔,一般认为当下遍布拉美的电视剧便是该类型的继承者。以Vera Cruz制片厂为首的本地影业则以模仿好莱坞为己任,打造了一批受美国片影响但具有本地特色的类型片,1953年的《强盗》热卖至22个国家。但格调过高导致了该片厂的没落与破产。 到七十年代末,由于政府规定影院必须放映一定比例的国产片,导致廉价的三俗喜剧应运而生,片中颇为大胆的性描写也符合当地人开放的生活习惯。此时巴西政府也实行电影审查,但只管制政治内容,不涉及风月情色。七八十年代政府直接涉足影业,一方面催生了影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被视为压制了创作自由。这期间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所有裸体均被处罚》(1973)、《再见巴西》(1979)、《街童》(1981)、《监狱回忆》(1984),以及创影史卖座记录的《弗洛尔和她的两个老公》(又译《销魂三人组》,1976)。1975年是巴西电影的商业巅峰,那年全巴西共有3276块银幕,观影人次达2.75亿。 九十年代以来,巴西电影呈现多元局面,而政府的支持也忽高忽低。除了前述影片,《入侵者》(2002)、《花好月圆》(1994)、《九月的四天》(1997)、《卡兰迪鲁》(2003)、《妖姬沙塔》(2002)、《太阳背后》(2001)、《复印生活》(2003)、《弗朗西斯科的二个儿子》(2005)是近十多年来的代表作。2007年的《精英部队》更是擒获了柏林金熊奖,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而2010年的续集更是创下票房及总收入的记录。影片描写的警察暴力行为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波及多个西方国家。 如今的巴西政府基本不直接参与电影业,而是通过税收优惠来扶持本国影片。从上座率看,虽不如七十年代,但似乎已走出低谷,并保持着健康的发展势头。2013年,巴西共有银幕2652块,观影人次1.5亿,总票房17亿雷亚尔(约48亿人民币),但本国影片仅占17%的票房收入。巴西本土电影的年产量最高时曾达102部(1980),最低仅有6部(1992),目前则保持在60部左右。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作者:周黎明 2014-06-18 07:47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