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背后令人不解之疑问

http://www.CRNTT.com   2014-06-21 09:57:00  


  中评社北京6月21日讯/青岛港有色金属重复抵押虚假融资事件愈演愈烈,全球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大降。每日经济新闻发表评论员叶檀文章表示,抵押物重复抵押是古老的金融骗局,大宗商品尤其是钢铁、铜、铝等是重要抵押品,因此屡屡出现重复质押虚假融资的造假事件。近两年,从华东到华南,出现了大规模的钢贸融资链条崩溃案件,操作手法令人眼花缭乱。

  文章分析,第一个令人不解的疑问,重复质押骗贷融10年前就已发生,银行刚经受过惨痛的钢贸融资教训,金融机构早就应该对大宗商品融资保持足够警戒,却在青岛港的有色金属融资风波中再次折戟,这到底是不能防范风险、还是不愿防范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一货多押难禁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利用银行之间背对背的信息不对称,各个银行之间信息互相封闭,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欺诈融资者正好乘虚而入。另一方面,如果仓库参与造假提供虚假仓单,银行也很难发现。毕竟一个仓库内的货品,谁说得清一堆铜是这家银行的,还是那家银行的?

  在造假风险上升的情况下,银行的办法是提高保证金比例,“原来根据企业的情况,一般保证金约在10%~30%,骗贷案爆发后,各家银行都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最低的30%,高的能达到50%。”

  这个办法无法筛选出优质企业与造假企业。最好的办法是各银行信息共享,或者某批货物一旦质押就在共享网站上公布,与青岛港到港货物对比,质押真假立现。最终过渡到每批货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追踪,这并不是太难的技术操作,为什么迟迟难以实行?而有人参与仓单造假的仓储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将有效约束金属虚假融资。

  由于多年来有色金属价格上行,银行的亏损总能得到足额弥补,因此养成赌徒心态,对质押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价格上升就万事大吉。银行的信息无法共享,银行与港口数据无不联通,风险管理形同虚设,在造假惯犯面前真是不堪一击。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