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日甲午战争与日本的舆论导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7-28 12:11:07  


 
“义战论”幽魂不散

  不少日本人对甲午战争及随后签署的《马关条约》,为何丝毫不存有“侵略”与“掠夺”的罪恶感呢?这既与战前“皇国史观”的拥护者将这场战争定位为“开化之国——日本”与“因循陋习之国——清国”,即“文明”与“野蛮”两者之间的“义战”有关,也与战后日本学界和大众传媒对这段历史不彻底的反思和总结不无关系。

  支撑日人“义战论”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之一,就是以“近代化”与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之行为是否正当,或者一个国家是否值得尊重,乃至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翻开明治维新史,不难发现不少高举“富国强兵”旗号的明治开国“先贤”与“功臣”,满脑袋装的都是弱肉强食与民族优劣论的大道理。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莫过于著名报人,也是教育家的福泽渝吉。他在《脱亚论》的一文中,将中国和朝鲜等近邻国家明确定位为应该谢绝的“恶友”,主张不与他们为伍,强调要力图与西洋的文明国共进退。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政客和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更竭尽其能为这场“义战”摇旗呐喊、欢呼和鼓舞。

  一名日本学者在综述日本媒体与甲午战争的紧密互动关系时,这样写道:“日清战争(指甲午战争)同时也是与媒体变革并进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通过报章、杂志和照片等新媒体传达的。此外,在日清战争期间,演剧(的普及)也达到了转折点。不仅如此,在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对近代日本人的精神产生极大影响的军歌也被推广和流行。”

  该作者表示,这里所说的媒体并不只是大众传媒,而是指各式各样传达信息的媒介之总称,其中包括各种与战争相关的商品之推出,“祝捷会”、“慰灵祭”和“战争纪念碑”等。至于以“愚弄和嘲笑支那人”为趣旨和题材的通俗歌谣、图画、报纸杂志和戏剧等,更充斥日本列岛。当时媒体为博取受众“热狂”与“喝彩”的花样,可以说是各显神通。不少日本专家承认,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日本打败满清之后,日本人蔑视中国的感情和观念已被牢牢根植,中国已被定性为“没有能力达成近代化的国家”

“近代化论”面纱下的战争观

  由此可见,所谓“日清战争”促使日本完成的所谓“国民国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在鼓吹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出兵海外、举国卷入战争的异常兴奋状态下形成和开展的。因此,战后日本人在反思战前的行为及总结战争带来的痛苦经验时,就不能不认真追溯与检讨曾令日人陶醉与兴奋的甲午战争。

  实际上,针对官方于1968年隆重庆祝明治维新百年的庆典,日本国内曾展开大论争。歌颂明治维新者都高举“近代化”大旗,予以高度评价;反对者则着重指出,以“富国强兵”为国是的明治政府是引导日本步向战争的起点。这场论争显示,如何看待与解读日本明治维新及其近代化乃至“近代化成功的神话”,直接影响着日本人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反思与评价。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死抱“皇国史观”的政客要为当年得而复失的辽东半岛痛心疾首,正好反映了“近代化论”面纱下以“义战”(后来发展为“大东亚圣战”)为旗号的“大义名分”理论在战后的日本仍有一定的市场。

  作者:卓南生 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来源:联合早报2014年07月26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